“这话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虽说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敢于坐冷板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化学驱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曹绪龙说,在油田开发管理过程中,冷门与热门专业永远是相对的,从接触化学驱三采工作到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实现行业领跑,油田科技工作者不但要有登高望远的国际化视野,而且要深入研判当下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以油田高效生产为标的,瞄着问题去创新。
“我认为,工匠境界,在炼技,也在修心。”曹绪龙郑重地说。鉴于胜利油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油藏类型都能在这里找到,素有“地质大观园”之称。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制约发展的理论技术瓶颈日益凸显,提高原油采收率迫在眉睫。“中国东部油田多为河流相沉积,非均质严重.胜利油田油藏温度高矿化度高,是典型的化学驱高温高盐油藏.。对于我们搞化学驱的人来说,要想改造油藏,就要先‘知’油藏。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已有的技术方法放在胜利油田不一定适用,像治病一样,既要搞清采收率为什么不高这个病理,又要搞清药剂问什么能高效这个药理,这就是我们要搞懂构效关系,根据不同油藏的实际情况因地‘开方’。”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胜利油田10个主力油田已开始进入高含水期,采收率不足35%,伴随着高潜力的是高难度,亟须探索化学驱三采开发出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面对胜利油田的高温高盐高矿化度油藏,曹绪龙带领课题组经过近万次相态试验设计出的国内首个提高采收率的“三元复合体系配方”,却在实际推广应用时遭遇严重乳化、结垢等难题。“不说别的,光表面活性剂我们就测试筛选了上百种,想要在无碱条件下找到一种仅靠低浓度表面活性剂便能获得超低界面张力的驱油体系,这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回想起当时的屡屡碰壁,曹绪龙陷入沉思。既然要因地“开方”,就要从“源头”寻起,成千上万次试验后,曹绪龙和团队突破传统化学驱理论,提出了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认识,形成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技术,依次在孤东油田、孤岛油田等高温高盐油藏推广应用,目前这项技术已占胜利油田化学驱增油量的70%。
曹绪龙在实验室观察聚合物溶液粘弹性(胜利油田提供)
众所周知,很多国家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作为战略储备研究,从而大力支持。曹绪龙笑着说,这多多少少跟老曹一样,一辈子干了一件事:在化学驱三采的道路上攻坚克难。面对聚合物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这一国际性难题,曹绪龙和团队提出非均相复合驱油方法,阐释了非均相驱油机理并发明了新型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实现了颗粒在油藏中运移,该技术在含水98.2%的复杂油藏试验取得成功,采收率达63.6%,开辟了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新途径,预计延长相关油藏10年经济寿命期。
开发了60年,东部老区已完钻了近45000口油水井,“被打成了马蜂窝”,与此同时,胜利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综合含水高达92%以上,单井日油也只有2.4吨。有人笑称:胜利油田水淹油层,先是“过脚背”“过腰间”,现在几乎淹到了“脖颈”。胜利人不断思考,这样的碎盘子里还能不能再找到油?
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按照目前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可采储量几千万吨,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化学驱三采不仅要做好,还要将技术传承好,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曹绪龙神色郑重,即将从岗位退休的他开始尽力培养建设强有力的化学驱团队。“这是我的心愿。这几年我在四处招引人才,引进一批优秀博士后,培养科研骨干和三采专家,以现有的成果为基础,不断创新突破,将我从老一辈师傅们手里接过的重任和嘱托传承下去,尽力打造出一支国际一流科研团队。”
曹绪龙和他的团队跻身行业第一方阵,他却说这顶“王冠”是由无数油田人伸出他们的工匠之手,一同加冕的。
登上116米高的跨黄河铁塔检修电力线路(胜利油田提供)
知识积累是一场“寂寞长跑”,创新成果的诞生则需要火花碰撞。在马广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工作室,成了马广俊的创新伙伴,他们不仅自己搞些小改小革,还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在一次次探讨中,一个个点子变成了金子,不仅改变了一线艰苦的工作现状,更为员工提供了成长成才的“通道”。如今,这个只有58人的基层队,却拥有5项发明专利、105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项项见效益”。
这几年,线路队在技师马广俊的带领下开展了全员创新创效工作,为了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工作场地,公司对大库房进行改造,专门成立了马广俊创新工作室、操作间和成果展示间。努力打造“把想法变成做法,把点子变成金子”创新文化,每季度组织“金点子收集会”,确立攻关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专人管理、保障措施、责任落实、信息反馈四到位。
胜利油田电力分公司通过“强素赋能精兵行动”“三支人才队伍+创新创效”等活动,推动“马广俊效应”发酵升级,让全员创新在整个公司遍地开花,他们用经验与思考,在一线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真金白银的价值,为胜利油田发展贡献了“一线力量”。(王金金、邹彬彬、陈萍、李新刚)
“做一名工匠我特别自豪。工匠的职业生涯既是磨砺技艺的过程、沉淀技能的过程,也是一段心路历程,无数极限式挑战的积累,造就了我们这些化学驱三采科技工作者,我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行业的认知空间和创造能力,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曹绪龙说。
全员创新 见证一线力量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