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李盈盈)近日,教育部拟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其中,禁止学校限制学生课间10分钟出教室活动的消息让很多学生及其家长乐开了花。
课间10分钟不再圈养 让“困兽”变回“神兽”
“如今,校园内,除了体育课,操场上几乎看不到学生跑破跳跳的身影,课间不让自由活动压抑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太可怕了!”80后家长钟欣说:“还是我们八零年代的小学生好呀,下课后,操场上、校园里,到处是跳绳、跳房子、踢毽子的学生们,现在都特别怀念上学时和大家一起玩的感觉,特别开心。”
如今,家长们纷纷感叹“神兽”变成了坐在笼子里的“困兽”。
“中午吃完饭,好困、好无聊啊,又没法休息,大家都想去操场上活动活动,可是,老师要求我们在食堂吃完饭不许在外面逗留,必须立刻回教室里坐着。”北京市七年级学生孙尧(化名)说,“感觉教室里空气不畅,味道太难闻了,又晕又困。”
据悉,北京市大多数走读的中小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吃饭,中午没有休息的地方,教室就是他们大部分的活动场地。尤其是疫情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教室门窗需要关闭,几十名师生全天带着口罩,在这样的空间里,一呆就是一天。
学生课间除了接水、去厕所,只能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有人称他们“活动的最大半径是教室外的过道”。
对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说,学校的这种做法非常不妥当,违反教育规律,10分钟的课间休息是学生的休息权、健康权的组成部分。
一位老师向记者诉说了学校这样做的无奈,“害怕孩子磕着碰着!一旦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家长就会到学校,要求赔偿,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因课间打闹、体育运动摔伤等各类校园伤害情况时有发生,并引发纠纷诉至法院。
据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曾做调研的数据显示,近五成校园伤害发生于自由活动时间同学间的嬉戏玩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未来网记者表示:”长期不让孩子运动,他们的运动能力、技巧就降低,长此以往,反而,更可能带来伤害。”
他表示,学校的任何保护措施都不可能让学生零伤害,最关键的是,基于事实对孩子进行伤情和责任的判定,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责任都归结到老师身上。
不得公布成绩排名,网友吵翻了!
对于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除了安全,家长最在乎的就是他们的成绩。
然而,社会各界对于学校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的做法议论纷纷。
意见稿还要求学校中小学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截至目前,#中小学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过亿。
微博话题截图
记者注意到,不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的做法已经在一些地方试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和滨江区社区学院家长学校共同推出了《滨江区学校班级微信群公约(试行稿)》,要求教师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分数)、优劣对比、表扬少数等信息。
在此之前,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等级记分,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不过,网友对此的看法不尽一致。赞成者认为,卷面分数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能力,这样保护了小朋友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网记者从一些学校了解到,不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的意思是不在班级群里或者大庭广众下公布每个学生的成绩,照顾孩子的隐私和尊严,但是,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私信或者小程序了解学生的成绩,只是看不到全班学生的成绩和具体排名。
但也有网友表示担心,不公布排名,成绩变成了“盲盒”,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
网友“吧唧吧唧逗逗糖”表示:“我以前的时候每次考试,不管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一般,还是差,我都很想知道我的成绩和排名,因为这样,我就能判断自己在班里的情况。”
网友“蠢蛋鼻鼻”说:“我觉得该公布公布吧。这点挫折都受不起,以后可咋办?我们小时候不也是那么过来的吗?主要是父母不要伤孩子的心,孩子还是可以平常心看待分数名次的。”
网友“日常无厘头吐槽”则担心:“如果考试成绩、名次不能公开,那中考、高考呢?”
网友评论截图
禁止师生恋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
此次公布的意见稿还明确,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教职工以及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性关系等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微博话题截图
记者看到,在留言区和评论区,几乎是一片赞同声,多数网友认为,这本就是教师师德师风范畴的要求,希望加强此方面的监管,而且,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也应该严管。
也有网友表示,由于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老师与中小学生发生非正常的关系不属于恋爱,而是涉嫌猥亵性侵,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网友“轩辕朵朵1228”认为,“教师如果和高中以下的学生发生恋爱关系,应该终生都不能从事教师工作。这完全是师德败坏。”
储朝晖告诉未来网记者,师生恋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禁止师生恋主要是对教师的责任要求。
在储朝晖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责任主体规定不够明确,《规定》的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校园范围内的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主体,是对学校行政提出的要求。
不过,《规定》本身不是法律,而是依据未年人保护法制定的一个更具体的落实规定,依然存在谁应该成为执行主体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