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稳定,再深耕
■ 记者 易思祺
2017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忠、张专夫妇成为北京市房山区窦店申通快递网点的经营者。今年已经是他们成为“快递人”的第五个年头。5 年间,窦店申通从当初员工罢工、险些垮掉,到如今成为当地口碑最好的快递之一,夫妻二人有他们自己的“门道”。
“我现在最稳定的大客户?就是她啊!”刘忠指着妻子张专说。最初,图书编辑出身的张专创办了一家图书坊,每年用于图书寄递的费用有几万元。当时,位于房山区窦店镇的一家快递网点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被房山申通收编,正在寻找承包商。夫妇二人为了方便自家的图书寄递承包了窦店申通。
1
先稳定 再深耕
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窦店申通位于窦店镇瓦窑头村,最初网点员工不到 10 名,还因业务开展不顺、收入少而“停摆”。刘忠夫妇二人接手后,首先用图书快件补充揽收量,虽然每天只有几百件,但至少可以让网点的快递员有活干、有件发。这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段时间后,员工心里慢慢踏实下来。
人心稳定了,网点业务量也随之增加。2017 年 9 月,刘忠和张专即将迎接第一个“双 11”的考验。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向自己的上级和同行请教。窦店圆通的陆超是刘忠的好友,不但给了他们很多有益的建议,还在他们忙不过来时伸手相助。人手不够,夫妻俩就发动亲戚帮忙,当年,张专年过六旬的父亲还特意从东北老家赶来相助。就这样,窦店申通的第一个“双 11”在众人紧张有序的忙碌中挺了过来。
“我们网点马上5岁了!”在张专看来,每过一个“双 11”,窦店申通就长大一岁,经历了4年快递旺季的磨炼,他们对网点的经营早已轻车熟路,从快件收派到投诉处理,各条业务线运行稳定,网点队伍稳定,员工增加到 21人,货车也由过去的 1 辆增加至如今的 4 辆。
今年,网点还代派其他公司的部分快件,日均收件量 900 件左右,淡季时的日均派件量近 7000 件,旺季最高峰时超过 1.2 万件。每位快递员的日派 件 量 也 由 过 去 的 200 余 件 增 长 到400 件以上,收入也随之翻倍。“我们网点的快递员月收入通常都有七八千元,派件多的可以过万,而且并不是很累。”刘忠说,代派快件后,网点的分拣时间有所延长,但派件时间基本没有增加,单位时间内派件的数量就多了。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窦店申通的口碑越来越好,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去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在家办公,办公和生活需求使得快递业务量迅速攀升。当地几家小型电商企业都成为窦店申通的客户。“有一家咖啡电商,每天的发货量将近 2000 件,我们专门安排了一辆 4.2米的货车给他家发货。”刘忠说,窦店地区的小电商企业很多,只要把口碑做好,客源不是问题。
2
有基础 不盲从
建设队伍稳定发展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与窦店申通合作已经一年的咖啡电商被疏解出北京地区,新址为河北固安,预计“五一”前才能重新恢复生产销售。这家电商负责人仍然希望与窦店申通继续合作,但考虑到经营规则,刘忠最终只能放弃。
近几年,快递用地难凸显,即便是在郊区农村,快递网点也难免被迫搬家。刘忠说,幸好窦店申通所在地的性质为宅基地,才避免搬家。当地很多网点都因用地不规范等问题而搬迁,有的网点甚至搬到距窦店镇约 10公里的石楼镇,网点快递员每天要骑着电动车往返 20 公里派件,时间成本和工作强度大大增加。
除了用地难题,价格战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快递网点无法回避的问题。相较于同行,刘忠和张专则显得从容很多。他们表示,一般情况下,窦店申通不会参与价格竞争,网点也不会盲目扩张。图书坊的业务让其有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夫妻二人在经营各自事业的同时又可以相互帮衬。对于他们来说,经营快递网点是工作、是事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春节后,二人租下了网点边的一间房子作为职工食堂,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虽然每个月支出增加了1万多元,但这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刘忠说,现在每位快递员都会争取在午饭前完成上午所有的派件工作,赶回网点吃饭。而派件时效的提升,也给窦店申通带来了更好的口碑。
近几年,网点不断升级分拣设备,提升了处理效率也缩减了时间成本。“只是场地面积受限,否则我真的想上自动分拣机。”刘忠说,他对网点目前的经营状况总体比较满意。夫妻俩早已在网点附近安家,两个孩子都在附近上学。张专说:“我们将继续深耕瓦窑头,让快递成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