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教导孩子成为您这样的人!” 肿瘤科医生为白血病患儿捐献“生命的希望”

2021-05-08 14:10:23 作者: “我们会教导

东方网通讯员方益、记者刘轶琳5月8日报道:这是她的第一本中国红十字会员证,鲜红的本子背脊虽然因为年代感已微微褶皱,但是承载的却是医务工作的精神和使命,是奋斗的源泉,也是她精神驻扎的锚点。她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朱麟玉,上海市第5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继于井子之后医院第三例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学医,缘自一种责任、一份执着

那年朱麟玉刚上中学,和所有刚步入新阶段的同龄人一样,对未来也是满怀憧憬而又跃跃欲试。犹记班主任入学的第一天就教导将来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虽然那时候她对这句话一知半解,但是内心隐隐却有了一股莫名的坚毅感、责任感和执着感。后来,班级组织报名中国红十字会,她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其中,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本属于自己的红色小本本——这也正是她与红十字情缘的开始。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如何行义最为直接?不如行医吧,一方面生物学是朱麟玉极感兴趣的课程,另一方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乃行义之大路。在报考大学之时,她毅然填了医学院,即使时间长、课程多、目标细,但这些和她救死扶伤行义之心比起来都是浮云。上大学第一年她更新了红十字的会员证,于是整个大学期间朱麟玉积极参与各种义务见习活动,还参与献血,可惜那时候体重不足90斤,被“拒”献了。心之所向,这都是她行医出道前向红十字精神靠拢的每一步。

见惯生离死别,失去亲人的痛苦比什么都揪心

从医十余年,作为肿瘤科医生,朱麟玉遇见过许多生离死别。她告诉记者,很多年前的一次值班经历,病人也姓朱,脑胶质瘤患者,正值风貌年华。病痛的折磨早已让这名女病人痛苦不堪,生命最后一刻朱麟玉奋力抢救,胸外心脏按压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她甚至希望能够成为“孙悟空”,只要轻轻一点就能出现奇迹。可是,她终究不是“孙悟空”,没有七十二变的本事。她永远记得失去亲人那刻,患者家属落寞的神情、撕心裂肺地痛哭……她自以为是一个坚强的女医生,可那一刻,她也没有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之后的几天,家中的她很少说话,饭桌上母亲猜透了她的心思,女儿酸痛的臂膀是因为抢救的用力,女儿沉默不语,是因为作为医生没有回天之力而伤心。“医学在进步,只要在医疗岗位上,总有机会的!你要加油,我们都支持你!”母亲的话语深深激励着她,医者不应轻言放弃,永不放弃!

两次参与高配,于捐献者是一种幸运

2006年,朱麟玉顺利入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每天紧张而充实的医疗工作让她觉得苦也甘甜。2007年,在院团委组织的“热血点燃生命”活动中,她受于井子现场真情感召,毅然撸起了袖子,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9年12月,中华骨髓库来电询问她有意愿去高配?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小朱的心里掠过一丝欣喜,电话那头告诉她,需要再次采集血样进行高分辨。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她没有多想,只要能救活另一个生命,她愿意尝试。于是,当机立断答应去做高分辨。可一个月后,等来的消息却是:高分辨没能通过,于是这件事也就渐渐淡忘了。

可就在2021年1月,朱麟玉接到了红十字会的来电,告知有一位白血病患儿与她配型成功,而且高分辨也全部匹配!要知道非亲缘配型一致的概率仅约十万分之一,自己的血样居然能配上两次,简直像中彩票一样。恰巧,当时病区收治了一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院专家会诊意见去做亲缘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让小朱潜移默化中对整个流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先后两次的高配经历,对朱麟玉来说虽是漫长的经历,却是人生难得的回味,用她自己的话说:“于捐献者而言,实在是一种幸运!”

之后的捐献过程很顺利,从体检到正式捐献,整个过程医院领导很重视、工会和科室也非常关心,即便肿瘤科的人不多,科主任还是发动大家积极为小朱顶班,只为让她捐献后能好好休息,院领导反复观照她要注意调养、适当补充营养。

离院修养后,朱麟玉收到了红十字会转交的患儿家长亲笔信,上面写道“我们会教导孩子,成为像您这样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爱心的人士”,点滴行为影响、传递给他人,朱麟玉说,这也是红十字精神能延续传承的原因吧。

记者了解到,朱麟玉捐献骨髓成功出院后,医院党委书记、红十字理事会会长陈烨组织相关科室为小朱过了场特别的生日,代表医院感谢她为红十字事业的付出,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挽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也号召全院职工积极向于井子、严密、朱麟玉三位骨髓捐献职工学习,继续发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用自己的热血点燃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