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结构 性别构成 家庭户别规模……关于人口普查那些事,专家为你解读

2021-05-12 08:04:12 作者: 年龄结构 性

5月11日上午10时,备受关注的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的“七人普”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8亿人。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家庭户别规模……10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研判现状与趋势?如何认识压力与挑战?《新闻1+1》连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共同关注人口普查,摸清家底,看清未来!

如何看待第7次人口普查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从“六普”到“七普”,我国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转向和转折,过去我国人口是在慢慢转型,而这次是转向,这一点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年龄结构、城镇化、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等等,都有全新的变化。所以它跟以往历次普查相比明显不同。我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14个字:“摸清人口新家底,把握人口新国情”。

人口“大流动时代”,更需高水平的社会治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人口流动看似是劳动力的流动或人的流动,但其实它和资本、土地密切相关。下一步促进市场经济要素的配置,劳动力的流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怎样打破过去户籍单一的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人口登记制度、身份登记制度,对下一步我们的社会治理是一个新的命题。

家庭人口规模小于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七普”数据 ,我们的平均家庭规模是2.62,比“六普”数据下降了0.48,有人说等于一家少了半口人。我们需要去了解,为什么平均家庭人口规模在持续下降,它反映了我们家庭结构在怎样变化?一方面就是自立门户的人在不断增加,大家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生育率的下降。同时,住房条件的改善等多种原因也促成了平均家庭人口规模的下降。但是家庭人口规模的下降和家庭结构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还是需要我们下一步进行认真和科学的研究。

如何看待总和生育率为1.3的数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一般来说,按照人口学的界定,总和生育率达到2.1,属于迭代更替的黄金水平。但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生育率走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肯定也不是个例,是跟着世界的潮流规律。只是我国今天公布的总和生育率1.3,这个水平还是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属于比较低的水平,值得我们去警戒。

如何保持“适度生育水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出了我们要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保持“适度生育水平”。而保持“适度生育水平”肯定不是指的总和生育率1.3,肯定是要有所提高。而如何提高,涉及很重要的两个方面。①优化生育政策很重要,我们的政策还有进一步放开的空间,还需要继续的调整和完善。②放开生育政策可能不会立刻有明显的成效,那就要实施更积极的配套措施,包括家庭友好的生育政策,比如托幼服务、降低养育和教育的成本、降低税收,包括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组合拳。

如何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怎样应对由此带来的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超过10%,我们进入到老龄社会,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8.7%,我国老龄化速度是比较快的。而现在这个时期还并不是最快的,未来两三年,老龄化速度会更快。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我们的老龄化问题现在还不是最严重的,我们还有制度储备的空间与回旋余地。而怎样利用好这个时间,做好制度安排,特别是五中全会把应对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那么怎样从行动到战略,形成一整套体系,值得关注。包括延迟退休、包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等等,这些措施都会对我们应对老龄化形成积极且有效的作用。

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公布后,政策调整如何跟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我国人口发生重大转向,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它不仅是人口学的事情,也不仅是社会学的事情,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相应的法律制度等等,都涉及其中。五中全会提到应对人口老龄化,包括“一老一小”生育政策的调整、家庭友好生育政策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等,这些工作都要去做。人口的事关整个国家、事关每个家庭、事关每个个人,未来整个政策体系走向要更加完善,推动整个人口均衡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