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平台们正在努力推进经济的反垄,虽然看到腾讯被罚了50w,但是50w对于互联网平台不过是几分钟的收益,怎么舍得就此放弃垄断利润?跟腾讯一起受罚的,还有滴滴雏形,此前,滴滴的高抽成问题就一直被诟病:
微博也频频出现热搜滴滴“杀熟”,甚至出现“乘客付款154元,司机只收到95元”的超高抽成话题。滴滴深夜的“虚心”回应:
1.滴滴表示抽成只有2.7%。司机的平均分成高达79.1%
2.为了让乘客在高峰和恶劣天气更快速打到车,平台扣下一部分的抽成,作为“二次分配”。
3.不同城市、不同距离、不同时间、不同路况,乘客费用和司机分成比例都不同。
看上去非常有理有据,但是我们细想,司机们真的能拿到79.1%的高分成吗?出行平台的烧钱操作刚结束没几年,滴滴拿下大片市场,就算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无论乘客补贴,还是司机分成,都是镰刀挥向的目标。
乘客应付金额提高了,但是司机的不满情绪却上升了,“为了让乘客在雨天和上下班高峰期更容易打到车”,这句话讲得冠冕堂皇。打过车的人,谁不知道,雨天和高峰期打车特别贵?羊毛出在乘客身上,“第一次分配”就为雨天和高峰期出车提供了足够的动力,犯得着平台来“二次分配”?
雨天高峰期本就是交通的瘫痪期,刺激雨天和高峰期出车,这不是加重交通负担,雪上加霜吗?这份回忆竟无半点羞愧之意!近日流传,滴滴将收购狠货巴巴APP,一双双上万元的耐克AJ,上千元的椰子350,在狠货巴巴APP上不到100元,品质却达到一流。
前段时间更是被曝出越贵的手机,打车竟然比较贵?虽然风头过后,“杀熟”又会悄然归来,但这些项目也可以随时重启。而重启项目的成本,远低于“杀熟”模式来回切换的时间成本和沉没成本。如果这种格局能构建起来,大数据“杀熟”就正式走入下半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