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省已在绵阳江油创下了729.8公斤/亩的小麦单产纪录
●基于成熟期10个地块的理论测产数据和当天实收数据,1100余亩小麦平均亩产511.2公斤
●此次大面积高产是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的结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5月12日,德阳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连片的小麦遍地金黄。几台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作业,机声隆隆,一派丰收景象。
当天,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大面积应用现场观摩暨测产活动在这里举行。
几亩小麦收割结束后,来自全国的小麦专家对1100余亩小麦进行实产验收:过磅称重、测定水分、扣除杂质,再按标准含水量计算产量。“今天随机选取4个地块,总面积7.54亩,平均亩产510.6公斤。”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肖世和宣布实产验收数据后补充,“基于成熟期10个地块的理论测产数据和今天的实收数据,1100余亩小麦平均亩产511.2公斤。西南地区千亩以上规模的小麦平均亩产首次超过500公斤。”
四川小麦平均亩产偏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四川小麦平均亩产268.55公斤,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75.36公斤/亩。“四川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盆地湿度大,小麦病虫害高发,影响了小麦产量。”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汤永禄说。
虽然此前我省已在绵阳江油创下了729.8公斤/亩的小麦单产纪录,“但那只是几亩田的小范围高产。”汤永禄说。
如何实现小麦大面积高产?“此次大面积高产正是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的结果。”汤永禄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他就在广汉从事耕作制度、作物生理和小麦产业化技术研究,长期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2004年,当地专门建设了小麦专家大院,为村民提供学习、利用先进科技成果的平台。
“我们在当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20多年,培肥地力,目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以上。”汤永禄说,在良种方面,当地种植的产品,在产量、品质和抗性方面均有突破。
近年来,他们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助下,自主研发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基本解决稻茬小麦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技术难题。
“过去种小麦,都要先旋耕整地,再播种。”锦花村种植大户廖兴华说,四川秋季多雨,土壤质地黏重,导致整地质量差,“花了很多精力和成本,结果播种质量还不好,产量偏低。”
3年前,廖兴华开始采用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这种技术不需要提前整地,田再湿也能播下去,而且质量高、成本低,遇到冬春干旱的时候还能抗旱保墒。”廖兴华说,2020年小麦亩产提高了三四十公斤,每亩成本节约了七八十元。
当天正是在廖兴华的小麦田里进行的实产验收。廖兴华算了一笔账,平均亩产达510.6公斤,按当前商品小麦市价2.4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1200多元,扣除生产成本、流转费用等,每亩净利润可达38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