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乾隆在新疆立下一块碑!120年后,清朝据此收回了伊犁

2021-05-16 13:09:46 作者: 1761年,

来源:路生观史

在新疆伊犁有一座山,位于今昭苏县西南,距昭苏县城60余公里。

这座山叫格登山。昭苏是新疆伊犁草原地带,这里水草丰茂,广袤秀丽,一直都是我国最著名的大草原之一。格登山耸立在这里,仿佛一位永不衰老的士兵,守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对于此山,林则徐有诗云:“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让林公回看的不仅是这里的秀丽山水,更有山上的家国情怀。

让格登山扬名的是200多年前的那一场战争,史书里把这场战争叫做 格登山之战 ,即清廷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的一次战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军分两路进兵伊犁,沿途准噶尔诸部相继降附。准部首领达瓦齐集聚万余人依格登山(今新疆昭苏西南特克斯河北岸)列阵,被清军击溃,降者过半,达瓦齐率残部奔南疆乌什,为乌什城伯克渥集斯擒献清军。

清军在格登山之战中歼灭了准噶尔部军队主力,达瓦齐被押解至北京,强盛数世纪的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战后的1761年,清廷在格登山上立了一块碑,叫“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简称“格登碑”。

碑石为青砂石质,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叶城县运进,整个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通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碑额两面均刻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刻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刻 “万古”二字。碑座两面雕刻万里碧波烘托出一轮朝日的图景。碑身两面竖书阴刻四种文字的碑文,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藏文,其中汉文碑文共计8行240字,用四言叶韵体写成。

碑文由乾隆皇帝亲撰,记述当年清军在格登山平定准噶尔部叛众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赞颂格登山之战中参战勇士的英雄精神。据说,乾隆皇帝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目前仅存的一块。与这块碑相伴的还有一个“小人物式”的大英雄,他在格登山上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与神话。

这个大英雄叫阿玉锡。他的生卒年代,今天我们已经说不清了,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大英雄。他是蒙古准噶尔部人,曾因有罪应锉臂,后转向清廷投效。

乾隆帝闻其勇敢善战而召见,赐银,擢侍卫。在格登山之战立下战功,乾隆为之作歌,后被封为散秩大臣,列入平准五十功臣之中,召郎世宁为之作《持矛荡寇图》。

阿玉锡立下的战功就是我们说的他创造的战争的神话与奇迹。战争的经过是这样的:当年,5万清军跋涉千里,兵不血刃,长驱直入,作为准噶尔部总台吉达瓦齐听着就怕了,只好率近万人退据格登山。清军渡过伊犁河,追至山下。五月十四日,清军前锋将领派出阿玉锡等人率22骑前往侦察,他们利用在服饰、语言等方面的有利条件,顺利到达山顶。

这时候,天黑了下来,阿玉锡他们看到达瓦齐所部已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中,士气极其低落,决定在夜色掩护下,直捣达瓦齐的大营!于是,阿玉锡他们拍马横矛,搴纛大呼,枪矢并发,声震山谷。达瓦齐所部早已失去斗志,听到枪声喊声,如临大敌,顿时溃如山倒。结果,阿玉锡他们共擒获叛军大小首领20余人,降者6500人,达瓦齐率残部落荒而逃。

“格登碑”刻的是英雄的事迹,是为了让人们来铭记。历史学家吕思勉说,清朝的武功,以统一准噶尔之战后为极盛。天山南北路既定,葱岭以西之国,敖罕、哈萨克、布鲁特、乾竺特、博罗尔、巴达克山、布哈尔、阿富汗等,都朝贡于清,仿佛唐朝盛时的规模。

但是,这光景很短,后来阿古柏入侵新疆,而英俄的介入,又进一步使问题严重化。

1878年,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取得胜利,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此时,格登山及特克斯河以北、伊犁河以南的大片国土(今新疆昭苏、特克斯、巩留三县)仍被沙俄强占。

1881年,在左宗棠的军事威慑下,外交官曾纪泽、大臣长顺等据《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抗词力争“格登山是我国镇山,上有高宗纯皇帝勒铭格登山之方碑”,终于使我国在次年将上述地区收复。

因为“格登碑”的存在,铁证如山,当年根据《伊犁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划割土地时,沙俄才没有能够从我国西北侵吞去更多的疆土。

1975年由国家拨款,重修圆弧形的碑亭,碑身被嵌入亭内。1985年国家又拨款建起了飞檐碑亭,并用钢筋栅栏围圈起来,正背两面设了铁门。2004年建设格登山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投入使用。基地现有临时展陈面积300平方米,历史文物若干,向人们述说着“格登碑”的由来及其历史意义。

格登碑碑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