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脚病
2011-12-04 22:18:00   来源:   点击:

    乌脚病

    1950-1990年代发生在台湾嘉义、台南沿海地区的流行病。乌脚病的学名坏疽或脱疽(gangrene),是因末梢动脉血管硬化而造成。日治时期台湾开始出现一些病例,被视为怪病,病因不明,患者有脱疽症状,因此称为「自发性脱疽」。1954年,高聪明、高上荣医师在《台湾医学会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之为「特发性脱疽」(spontaneous gangrene)。因为患部会呈黑色,俗称乌脚病(blackfoot disease)或乌乾蛇。

    1956年,台南县安定乡复荣村的553位居民,有490人的皮肤色素沉着过多,并有角化现象,当时也被称为「怪病」,引起医学界、卫生单位与政府的注意,因此而集体迁村。1958-1960年台湾大学医学院陈拱北教授诊断与调查发现,乌脚病的盛行率以北门最高,其次为学甲、布袋、义竹、下营等乡镇,都是台南县、嘉义县滨海乡镇。

    1962年陈拱北、吴新英教授在《台湾医学会杂志》发表关於饮用水源与疾病之关系的研究报告指出,北门、学甲、布袋、义竹、下营5个乡镇的109个村、里,以饮用深井的居民罹病率最高,首度确定乌脚病的病因,与饮用地下水有关。

    进一步从水质检验分析发现,深井水的砷含量为0.4~0.6 ppm,远超出法定标准0.005ppm,造成慢性砷中毒。而从地质学的研究指出,原本沈积於海陆交界的铁锰氧化物,因地层转变时,将吸附的砷释放到地下水中,因此造成饮用深井水者慢性砷中毒。

    乌脚病的病症,大致可分为麻木、刺痛、转黑、溃烂等阶段,发病过程为:四肢末梢缺血(血栓闭塞性血管炎或闭塞性动脉硬化),患部皮肤苍白或呈暗紫色,脚末端麻痹、发冷发绀,脚底会刺痛,症状严重、恶化後造成趾头变黑、溃疡,发出恶臭,并由脚趾开始坏疽,逐渐蔓延,最後需要截肢。

    除了四肢的坏疽症状,还会引起各种癌症的罹患率,行政院卫生署在1981-1991年统计发现,乌脚病流行地区之民众罹患皮肤癌、膀胱癌、肾脏癌、肺癌、肝癌的比例显着偏高。

    在发现乌脚病流行後,1965年台湾省建设厅开始在乌脚病流行地区实施公共给水计画,1970年推动「台湾省乌脚病防治计画」,1977年北门乡成立「乌脚病防治中心」,1992年防治中心改隶省立新营医院北门分院,定期追踪访视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总计1958-1995年间有1881名乌脚病病患,死亡率66%。

    台大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陈拱北、公卫教授吴新英、病理科教授叶曙、侯书文、内科曾文宾、外科许来见医师等组成乌脚病研究小组,对於医疗、研究、预防等工作长期投入;有「乌脚病患之父」之称的王金河,在基督教芥菜种会与谢纬的支持与协助下,在北门设置免费诊所,长期为乌脚病患图供医疗与照护。2007年北门乡成立「台湾乌脚病医疗纪念馆」成立,以兹表扬王金河等医护及教会人员的贡献。

     

    中文关键字: 乌脚病 , 砷中毒 , 特发性脱疽 , 乌乾蛇 , 地下水

    参考资料

    1. 参考书目
    2. 欧东坤,2005,〈嘉南地区地下水砷浓度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
    3. 薛光展,2007,〈嘉南地区地下水含砷浓度对稻米含砷量之风险评估〉,硕士论文,成功大学资源工程学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林天佑
下一篇:生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