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措的意思◥
「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错」。「错」通「措」。「不知所措」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麽办才好。#语本《管子.七臣七主》。△「手足无措」、「六神无主」
◣不知所措的典故来源◥
#《管子.七臣七主》1>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惠王2>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闓,故曰:「泰则反败矣!」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不,则国失势。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则所恶及身。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後世何得。振主3>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4>,则人反其故。不5>,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注解〕(1)典故或见於《论语.子路》。(2)惠王:本文所提「七主」,唯独此处作「王」,疑为「主」之误。(3)振主:擅作威福的暴君。(4)错:通「措」,安置。(5):通「悟」,觉悟。
〔参考资料〕《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不知所措是谁的典故 不知所措典故解析◥
管仲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个提出国富兵强理论的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着的建树,也被奉为法家之祖。他辅佐齐桓公,使他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桓公尊为「仲父」。《管子》一书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评论七种国君和七种臣子行为的得失。说明君主治国的态度和方法,在在影响了臣子和人民的行为。其中提到一种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无常,动辄严厉治罪而杀人,绝不宽赦,那麽臣子就会震惊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时觉悟,则国家的法度日渐衰败,国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来「不知所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麽办才好。也有人以为这句成语是从《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说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演变而来。一个国家不行礼乐,刑罚不公平,人民当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论语》原文中的「错」,就是「措」的通假字。
Bu Zhi Suo C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