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2011-12-03 09:05:24 来源: 点击:
选自於《莎哟娜啦?再见》一书,在1985年〈皇冠出版社〉出版。作者黄春明。《鱼》是黄春明作品中较短的一篇,也是常被评论者提到的一篇。情节、人物都很简单,最精彩的是在「对话」,从「对话」看到祖孙的情感交流,也看到两人沟通不良,这样说,就理性的观点来看,似乎有些矛盾,但人伦亲情又怎是用理性能透析的?阿公问阿苍「苦不苦」、「吃得饱吗」、「他们打你吗」,阿苍一心想要买一条鱼回来,让阿公高兴。祖孙之间的感情、关怀由此可见。阿公要阿苍带山芋回去给老板,阿苍死都不肯。阿公不了解阿苍把鱼弄丢的难过和沮丧,竟而变成莫名光火後的追打。这又是沟通上的不良,祖孙对峙的画面出现时,正是祖孙两人各执己见,难以沟通的窘境,老人为了孩子的执拗动了肝火,抓起扁担追打着孩子;而孩子因为误解了祖父的安慰,以为这样的安慰不过是虚应故事,因而执拗起来。末尾,祖孙两人在沈静的山间嘶吼着的愤怒,被黄春明以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傍晚,山间很静。这时,老人和小孩瞬间里都楞了一愣。因为他们都同时很清楚地听到山谷那边的回音说:「—真的买鱼回来了。」。这种沟通不良读起来却有温馨之感,因为这就是亲情,有着无限包容、谅解的亲情,最後山谷回音说:「真的买鱼回来了。」真的,阿公相信,阿苍下次真的会带条鱼回来。1967年开始在文学季刊发表作品,应该算是他正式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时刻。在此之前的作品,篇幅较短、题材也较杂,还不足以展现他对「乡土」的特殊切入与掌握。而到了1974年的小琪的那一顶帽子,农村乡土就在黄春明小说里逐步淡出了,换上了的是像莎哟娜拉?再见、小寡妇一类以都会为背景,以民族主义为主要议题的後期小说。後期小说中最大的问题是,黄春明毫不保留地试图以民族主义去建构出一套属於作者本身的绝对真理,而把角色摆入这套真理中予以评断。《莎哟娜拉?再见》原本小说里那种现实与幻想若即若离,互相关照呼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作者平板、强迫性的权威声音。到《我爱玛莉》时,这种作者好恶的直接呈现更加的露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怒意衬托下,小说里的人物不再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他们的种种举措也就只剩可鄙,而不能让读者生出可怜复可笑的复杂情绪了。何欣曾有这样的批评:「黄春明的文章是喷 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在写作过程中,彷佛作者就无暇顾及他的文章了。他的文章像一片未开垦的旷野,那里有参天古木,也有攀於枝干上的蔓草」。(叶晓瑜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音》
下一篇:〈黑与白──虎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