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中国笔会季刊》

《中国笔会季刊》
2011-12-03 09:05:46   来源:   点击:

    「中华民国笔会」的机关刊物,经费大多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支持。全名为《中国笔会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1972年12月创刊。创刊号出版时,主编为殷张兰熙,发行到100多个会员国,以及大约200家各国着名大学和图书馆。笔会季刊上的作品译文,为国内外华文教学的重要教材,影响深远。

    笔会奉行「作品本身说明一切」的原则,以作品品质为选文的唯一考量,「选稿力求宽广与多样,一来为使选集更富趣味,二来也为呈现当前中国人生活的全貌。」译者尽力在风格与情调上忠於原着,贴近原文,并在每篇作品之前提供一则作者小传。

    创刊初期,由王蓝提供美术专栏的资料,彭歌负责徵集中文的小说散文稿,由殷张兰熙翻译与编辑;後来渐渐形成一个「翻译网」,提供台湾、美国2国几位重要的译者,如翻译小说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长於译诗的陶忘机(John J. S. Balcon)等。选入的作家包括瘂弦、余光中、杨牧、李敏勇、锺玲、向阳、李乔、锺理和、锺肇政、杨逵、李魁贤、李永平、陈若曦、苏伟贞、李昂、朱天文、朱天心、简媜、夏曼?蓝波安、田运良、田雅各……等。自1975年秋季号起,扩大范畴,每期介绍一位台湾画家、书法家,或摄影家、雕塑家。

    季刊诞生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时代背景。当时,美苏双方的冷战尚未结束,而中国文革(1966-1976)方兴未艾;台湾则已累积了足够的经济资本,得以供养上层社会阶层的文化消费,於是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舞蹈蓬勃发展,文学创作也产量丰盛。主张台湾反思华文书写应着重於「现实」的关唐事件发生时,提问「乡土」为何的「乡土文学」也紧跟着登场,海峡两岸文学却由於翻译的极其荒芜,国际文坛几致一无所知,殷张兰熙、齐邦媛等,决定以台湾文学代表中国文学,在国际的舞台亮相,在肯定当代,不满足於光荣历史的夕照余晖,要与现代世界时刻变动不居的思潮齐头并进,「选译了当前台湾一群青年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希望这本选集能鼓舞他们在未来继续创作,也希望将外界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一群男女青年身上,未来的数十年内创造中国小说与诗歌的人就是他们」。

    自创刊迄今,台湾的文化生态几经更迭,从以台湾本土代表中国的本土主义(Nativism),发展成以台湾意识为中心的本土主义,进而形成林耀福所谓的「台湾民族主义」,笔会的翻译屹立不摇,跨越语言、种族、政治、意识形态等等障碍,在文建会支持下,以文学向国际发言。

    中文关键字: 翻译 , 殷张兰熙 , 国际文坛

    参考资料

    1. 朱炎。2002。〈微笑文学大使:Smiling Ambassador of Literature〉。《中华民国笔会:当代台湾文学选译》,30(4):104-109。
    2. 林耀福。1998。〈寂静的春天:台湾翻译事业的困境〉。收於《翻译学术会议:文中译研究与探讨》。金圣华主编。香港:中文大学。
    3. 高天恩、欧茵西纪录整理。2002。〈女儿的话:专访殷琪女士〉。《联合报》,联合副刊,12月24日。
    4. 张琼方。2000。〈台湾文学「放洋」记〉。《光华杂志:中英文国内版》,25(12):6-16。
    5. 彭歌。2002。〈笔会与兰熙〉。《中华民国笔会:当代台湾文学选译》,30(4):219。
    6. 黄英哲。2004。〈台湾现代文学翻译在日本〉。收於《正典的生成 : 台湾文学国际研讨会大会手册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7. 齐邦媛。2002。〈兰熙:行者默默〉。《中华民国笔会:当代台湾文学选译》,30(4):231。
    8. 彭镜禧。1999。〈浅谈台湾文学英译〉。收於《翻译,文学,文化》。「翻译研究论丛」2。孔慧怡编。北京:北京大学。
    9. 中华民国笔会。www.taipen.org.tw。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鸟〉
下一篇:《台文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