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锺美芳。1986。〈日据时代栎社之研究〉。硕士论文,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
- 廖振富。1996。〈栎社三家诗研究:林痴仙、林幼春、林献堂〉。博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 廖振富。2006。《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
- 廖振富。2007。《台湾古典文学的时代刻痕:从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国立编译馆。
日治时期台湾诗社林立,其中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有台北「瀛社」、台中「栎社」、台南「南社」,三者被合称为「台湾三大诗社」。三者中以栎社成立最早,组织最严密,入社资格限制最严,而最特别的是,该社核心社员包括林幼春、蔡惠如、林献堂等人,对日治时期台湾抗日民族运动投入极深,是当时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社、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等抗日阵营的主要领导人,这一点与台北瀛社的亲日形象,恰好成为鲜明对比,因此栎社在台湾文学史、政治运动史上都备受肯定。不过,近年研究显示:栎社是属於传统文人的文学结社,并非政治团体,其成员也未必皆具有鲜明的抗日立场,过度突显其抗日色彩,可能掩盖其多元风貌与复杂性格。
栎社的发展,约在1910-1930年代为全盛阶段,1910年曾在台中召开全台第一次诗社联吟活动,1912年(大正元年)在雾峰莱园举行成立十周年大会(本次诗会之诗稿现收藏於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室),1919年以该社为主力,创办《台湾文艺丛志》,1922年为庆祝成立20周年,在雾峰莱园举行「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此碑目前仍完整矗立於雾峰明台高中校园),1931年(昭和6年)为纪念成立30周年,特别铸造诗钟3架(其中1架目前收藏於雾峰明台高中)。1930年代中晚期,由於第一代社员逐渐凋零,该社走向没落。1940年代为谋复兴,由林献堂、傅锡祺共同主导,吸收第一代成员之门生子弟加盟为第二代成员,主要包括:庄垂胜(庄太岳之弟)、叶荣钟(林献堂之秘书)、庄幼岳(庄太岳之子)、林培英(林幼春之子)、林陈琅(林痴仙之子)等人。该社在战後虽仍有短暂之复苏活动,并加入周定山、洪炎秋、林攀龙等人,但社长傅锡祺於1946年去世、林献堂於1949年自我放逐於日本後,栎社终趋沉寂。
论文学成就,林痴仙的《无闷草堂诗存》是日治前期台湾古典文学的重要成果,林幼春、连雅堂则是「日治时期台湾三大诗人」之中的两位。林幼春的代表作为《南强诗集》,最受推崇;连雅堂则有《剑花室诗集》。其他包括赖绍尧《悔之诗抄》、傅锡祺《鹤亭诗集》、林献堂《灌园诗集》、林仲衡《仲衡诗集》、陈瑚《枕山诗抄》、陈贯《豁轩诗草》、陈怀澄《沁园诗抄》、庄云从《南村诗稿》也都各有可观之处。而蔡惠如因「治警事件」入狱所作之诗词,与林幼春因同案服刑所作之狱中诗,皆能鼓动风潮,风靡一时,为当时监狱文学之代表作。另外,第二代社员庄垂胜《徒然吟草》、叶荣钟《少奇吟草》,反映台湾知识分子从日治到战後的心境转折,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
中文关键字: 台湾文学 , 台湾古典文学 , 台湾古典诗
英文关键字Taiwan Literature , 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 , Taiwan classical poems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