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岛利郎编。2000。《台湾新文学与鲁迅》。「台湾文学研究系列」13。台北:前卫。
- *李昀阳。2006。〈文学行动、左翼台湾:战後初期1945-1949杨逵文学论述及其思想研究〉。硕士论文,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 *徐秀慧。2007。《战後初期1945-1949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国立编译馆丛书」Z10。台北:稻乡。
- *张季琳。2003。〈杨逵和入田春彦:台湾作家和总督府日本警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2:1-33。
- *黄英哲。1999。《台湾文化再构筑 1945-1947の光と影:鲁迅思想受容の行方》。「爱知大学国研丛书?第三期」1。埼玉:创土社。
- 黄惠祯。2004。〈杨逵与日本警察入田春彦:兼及入田春彦仲介鲁迅文学的相关问题〉。《台湾文学评论》,4(4):101-122。
- 黄惠祯。2005。〈左翼批判精神的锻接:四○年代杨逵文学与思想的历史研究〉。博士论文,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龙瑛宗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始祖—於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近代文学の始祖—鲁迅逝世十周年记念日に际して〉,《中华日报》,1946年10月19日)以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实践,以及推动木刻画普及的先觉者之历史地位评价鲁迅。杨云萍在〈记念鲁迅〉(《台湾文化》1:2,1946年11月)中提到中国民众至今仍过着流离颠沛、惨无天日的生活之後,又说在地下的鲁迅对台湾的光复一定感到欣慰,但假使鲁迅知道台湾省的现状,恐怕他的「欣慰」将变为哀伤与悲愤,藉此抒发了台湾人对於时局的失望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杨逵发表在台中《和平日报》「新世纪」副刊第68期的中文诗〈纪念鲁迅〉,以及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日文诗〈鲁迅を纪念して〉2首内容近似的诗篇,内容主要是歌颂鲁迅为了寻求真理,勇敢针对恶势力前进的精神,以及鲁迅的至诚与热情有其继承者,从而展现了杨逵在战後恶劣的现实环境中积极战斗的意志。
事实上,在战後初期(1945-1949年),台湾的鲁迅传播热潮中,杨逵是当时最热衷介绍鲁迅文学思想的台籍作家。除了两首纪念诗篇外,1947年1月还发表了〈阿Q画圆圈〉,以「礼义廉耻欠信之士得在此大动乱下再发其大财,平民凡夫在饥寒交迫之下总会不喜欢他们的」,批判中国接收官员对台湾资源的榨取,把鲁迅名着《阿Q正传》原本对抗封建腐败的国民精神,挪用来挞伐陈仪政府的贪官污吏。
〈阿Q画圆圈〉发表的同时,杨逵翻译的《阿Q正传》也正式出版。书前的〈鲁迅先生〉一文中,杨逵这样介绍鲁迅:「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结束56年的生涯为止,他经常作为受害者与被压迫阶级的朋友,重复血淋淋的战斗生活,固然忙於用手笔耕,有时更是忙於用脚逃命。说是逃命,也许会令人觉得卑怯,但是,笔与铁炮战斗,作家与军警战斗,最後,大部分还是不得不采取逃命的游击战法。」以「受害者与被压迫阶级的朋友」称呼鲁迅,无疑是从社会主义的阶级立场出发,将鲁迅和台湾人民同样置於被压迫阶级,以与压迫阶级的统治者相对立;而强调鲁迅用作家之笔和军警的枪炮战斗,及在当权者压迫之下的艰难处境,投射出的是杨逵从日治时期到战後初期以来,极力对抗殖民政府和国民党政权两个外来统治者的自我形象。
根据杨逵晚年的回忆,第二次大战结束後之所以立即组织解放委员会,系有意藉此参与政治活动,受挫之後才转而从事文化事业,并以鲁迅文学之传播为主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杨逵宣扬鲁迅精神的目的,和官方欲藉由鲁迅文学思想肃清日本文化的影响,透过心理改造将台湾全盘中国化截然不同。两首〈纪念鲁迅〉不仅传达杨逵对鲁迅文学精神的认识,更隐含着杨逵对中国接收官僚的批判。
中文关键字: 鲁迅 , 杨逵 , 龙瑛宗 , 杨云萍 , 左翼
英文关键字Lu Xun , Yang Kui , Lung Ying-Tsung , Yang Yun-Ping , Left Wing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