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文学正名

台湾文学正名
2011-12-03 14:11:39   来源:   点击:

    1980年代初期至中叶之际,围绕着台湾社会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之归属与定位问题所展开的相关讨论。与此同时,集中於1983-1984年间的「台湾意识论战」,则构成了「台湾文学正名论」在族群认同定位上最主要的正面助益。就其广义面而言,「台湾文学正名」相关脉络则一直持续至21世纪,可延伸到有关台湾文学系所、国家文学馆设立等文学体制,以及包含母语文学、原住民文学、女性主义等等视野在内的台湾文学再定义之层面。

    从台湾文学演变的历史角度来看,「台湾文学」「正名」的相关讨论,可以直接探究的历史线索大抵包括1970年代以降的乡土文学运动,及1977-1978年的乡土文学论战,并历经1980年代台湾意识论战,以迄於1990年代的台湾文学学门建制化、相关系所成立等等脉络。以民族主义文化运动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台湾文学正名论」,应可视为整个战後台湾历史朝向本土化进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学者谢春馨的研究整理,有关「台湾文学正名论」的密集讨论之时间起讫点,大概分别是1981年1月詹宏志〈两种文学心灵:评两篇联合报小说奖得奖作品〉,与1985年底之前围绕着前年4月由前卫出版社发行、吴晟主编的《1983台湾诗选》所展开的激烈争辩。

    在整个「台湾文学」「正名」的讨论中,最重要的课题大抵都围绕在如何界定台湾社会、台湾土地上展开的文学活动及成果。由於此一焦点涉及族群、文化及其历史甚至国家层面之认同,因此,「台湾文学」「正名」的相关讨论,自始至终皆难以被简单归类为一种单纯文学性质的争论现象。以此一焦点所延伸而来的讨论,包括了(一)台湾社会范畴中的文学及其历史,与所谓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重新界定、又应该如何加以描述?(二)在历史传统、书写型态以及创作使命上,台湾社会中产生的文学是否存在着独特的特质,以及相对自主的、独立的位置?(三)使用「台湾文学」一词来描绘在台湾社会上产生的文学,到底应不应该、可不可行?换言之,最重要的讨论焦点仍然集中在,台湾社会产生的文学应该如何界定?以今日的角度来说,这几个课题实际上大抵对应於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关系,台湾文学及其历史的特性,与台湾文学是否可视为民族文学等等。

    对於上述课题的讨论,大抵呈现两种主要的诠释立场:倾向以「台湾文学」做为名实相符的名称,以便描述、代表台湾社会中产生的文学;「台湾文学」一词在1980年代因此具有非常接近於民族文学的位格。相较於此,倾向反对上述意见者,则视「台湾文学」为分离运动的主张,或仅能同意其做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来加以使用,一如政治归属上视台湾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支持第一种意见的,如李乔、彭瑞金、叶石涛、宋冬阳(陈芳明)等人,亦即被视为站在「本土派」之立场者。譬如1983年7月,李乔在〈台湾文学正解〉中所称:「所谓台湾文学,就是站在台湾人的立场,写台湾经验的文学。」以及叶石涛同年10月发表的〈论台湾新文学的特质〉之所述:「事实上从光绪21年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以至於光复到现在,台湾和大陆分离了80多年。承认了这历史性事实,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在台湾的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学叫做台湾文学,表示台湾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内容了。」2人率皆主张采用「台湾文学」之名以便符合台湾社会产生的文学之实。

    倾向第二种立场的,包括像是尹雪曼、刘添财、陈映真、刘绍铭等人。其论点如尹雪曼1981年2月1日发表的〈辟当前有关新文学的二个谬误〉文中所申:「今天我们只有中国文学,而没有台湾文学。……『台湾文学』这个名词是压根儿不能成立的;充其量,我们只能说:台湾时期的中国文学或民国文学。」至於中国旅美学者刘添财1984年8月的〈「台湾文学」分离运动〉,则直接明白地表示了台湾文学一词与政治分离运动之间的关联。

    由於这段1980年代热烈的「台湾文学」「正名」之讨论,「台湾文学」一词的流通、运用日渐获得接受。然而,这也并非表示「台湾文学」的「正名」工作已完成。在使用的正当性上有所共识,但於不同的诠释立场下,「台湾文学」显然更是一种接近於各自表述型态的存在。

    中文关键字: 台湾文学 , 正名 , 本土化运动 , 台湾文学系所 , 文学体制

    英文关键字Taiwanese literature , re-naming , Nativist movement ,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literary institution

    参考资料

    1. 詹宏志。1981。〈两种文学心灵:评两篇联合报小说奖得奖作品〉。《书评书目》,93:23-32。
    2. 尹雪曼。1981。〈辟当前有关新文学的两个谬误〉。《中央日报》,10版,2月11日。
    3. 高天生。1981。〈历史悲运的顽抗:随想台湾文学的前途与展望〉。《台湾文艺》,72:291-301。
    4. 宋泽莱。1982。〈台湾文学论〉。《暖流》,1(4):63-64。
    5. 彭瑞金。1982。〈台湾文学应以本土化为主要课题〉。《文学界》,2:1-3。
    6. 李乔。1983。〈台湾文学正解〉。《台湾文艺》,83:6-7。
    7. *叶石涛。1983。〈论台湾新文学的特质〉。《文讯》,4:24-30。
    8. *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文艺》,86:10-40。
    9. 陈映真讲。1984。〈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中华杂志》,247:27-38。
    10. 刘添财。1984。〈「台湾文学」分离运动〉。《中华杂志》,253:15-16。
    11. *施敏辉(陈芳明)编。1988。《台湾意识论战选集》。「新台湾文库」5。台北:前卫。
    12. *谢春馨。1995。〈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论〉。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3. *游胜冠。1996。《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
    14. 李魁贤。2006。〈台湾文学系设立始末〉。《文学台湾》,60:7-20。
    15. 张诵圣。2006。〈现代主义、台湾文学、和全球化趋势对文学体制的冲击〉。《中外文学》,35(4):95-106。
    16. 蔡玮芬。2005。〈从一九八○年代的「台湾民族论」看其後的两次台语文学论争〉。《台湾人文(师大)》,10:31-42。
    17. 陈修齐。2003。〈研究台湾文学的史观探讨:以「写实主义史观」为中心的检讨〉。硕士论文,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8. 黄美娥。2007。〈台湾文学学科知识的边界在哪里?〉。《文讯》,265:40-3。
    19. 陈凌。2007。〈多元又现代,着重理论与实务:真理大学台湾文学系〉。《文讯》,265:46-7。
    20. 游胜冠。2007。〈多元发展是主要特色: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文讯》,265:51。
    21. 陈万益。2007。〈台湾文学系所十年省思: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文讯》,265:52-3。
    22. 陈芳明。2007。〈共时的与对比的视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文讯》,265:74-5。
    23. 陈去非。〈从台湾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第二投稿区?文学理论」。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
    24. 张倩玮。〈台湾文学正名台文系先验身〉。新台湾新闻周刊。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921。
    25. 应凤凰。〈九十年代台湾文学的体制化:国家文学馆及台湾文学系所之设立〉。台湾文学部落格,「凤凰」。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781。
    26. 陈去非。〈从台湾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第二投稿区?文学理论」。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
    27. 张倩玮。〈台湾文学正名 台文系先验身〉。新台湾新闻周刊。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921。
    28. 应凤凰。〈九十年代台湾文学的体制化:国家文学馆及台湾文学系所之设立〉。台湾文学部落格,「凤凰」。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781。
    29. 宋泽莱。〈﹝加注版﹞台语小说简史﹝下﹞〉。台湾文学部落格,「宋泽莱」。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232。
    30. 陈宁贵。〈台湾母语文学的发展概况〉。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ningkuei.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19.html。
    31. 陈宁贵。〈台湾文学本土论〉。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ningkuei.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19.html。
    32. 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 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发轫〉。陈柏达的网志。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blog.udn.com/ChenBoDa/765282。
    33. 赵天仪。〈根植台湾:话台湾本土文学〉。国立台中图书馆,「出版品?社教杂志288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oedu/288/01.htm。
    34. 陈芳明。〈从接枝到开枝〉。台湾文学部落格,「陈芳明。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95&classify_id=8。
    35. 吕正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研究概况(上)〉。人间网,「台湾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816。
    36. 吕正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研究概况(下)〉。人间网,「台湾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817。
    37. 彭瑞金。〈文学的养分〉。自由时报生活艺文网—自由副刊。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2/new/mar/11/life/article-2.htm。
    38. 陈仁端。〈海峡两岸关系与台湾本土化运动〉。中国网。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13lagxyth/657263.htm。
    39. 沈庆利。〈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评当前台湾文化界的一种现状〉。孝恩文化,「学术专题」。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xiao-en.org/cultural/academic.asp?cat=103&loc=zh-cn&id=1449。
    40. 陈映真。〈论「文学台独」〉。华夏经纬网。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big5.huaxia.com/zt/2001-19/32790.html。
    41. 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海峡评论》,「期号选单?第51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adanstar.com/FF/51-5674.html。

    延伸阅读

    1. *游胜冠。1996。《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
    2. *谢春馨。1995。〈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论〉。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3.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
    4. *彭瑞金。1997。《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台湾经验40年系列丛书」。高雄:春晖。
    5. *蔡金安主编。2006。《台湾文学正名》。台南:台湾海翁台语文教育协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莎哟娜拉.再见
下一篇:苦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