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喜夫。1992。《连雅堂先生年谱》。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黄美玲。2000。《连雅堂文学研究》。「台湾系列」。台北:文津。
- 林元辉。1998。〈以连横为例析论集体记忆的形成、变迁与意义〉。《台湾社会研究季刊》,31:1-56。
- 林玉体。1997。〈「余,台湾人也」:论连雅堂先生之乡土认同〉。《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 42:1-12。(http://140.122.100.145/ntnuj/j42/hs42-1.pdf)
- 张宁。2007。〈连横生平若干问题考订〉。《台湾研究集刊》,96:97-100。
- 连雅堂。1992。《连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林文月。1977。《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先烈先贤传记丛刊」。台北:近代中国。
- 郑喜夫。1992。《连雅堂先生年谱》。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日本领台之初,连横曾内渡避难,1896年(明治29年)局势稍定始返台。1897年负笈中国上海,入圣约翰大学学习俄文,後因母亲催促返台完婚,遂放弃学业归乡;是年,与陈渭川、张秋浓等文士 重振台南「浪吟诗社」。 1899年6月,日人创办《台澎日报》於台南,连横担任汉文部任主笔;1900年改组为《台南新报》,仍继续担任该职。1902年8 月,以汉遗民自居,耻仕清廷的连雅堂,前往中国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先去中国厦门「捐监」,取得应考资格;而後到中国福州参加乡试,不第。1905年,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後遭清廷要求封闭。1906年,连横返台,仍入《台南新报》;同时与赵云石、谢籁轩等诗友创 「南社」,并於《台南新报》发表〈台湾诗界革命论〉阐明「击钵吟非诗」的观点,引发台湾汉文界的笔战。1908年,迁居台中,改入《台湾新闻》汉文部任职(至1912);是年开始撰写《台湾通史》。1909年春,应林痴仙之邀入盟「栎社」。1912年(大正元年)3月旅游中国,经南京、杭州等地,1913年在北京当选国会议员华侨代表;7月前往东北,与「吉林时报」社主儿玉多一合办《边声报》。1914年再度到北京,呈请北京政府恢复其中国国籍。又应赵尔巽之聘为《清史稿》名誉协修,因之得以尽阅馆中所藏台湾相关资料。1918年《台湾通史》撰写完成,1921年出版,时人褒贬不一。台人批其抄袭内地图书,阿谀日人,所载与史实有误差;然此书却颇受日本官方青睐,《台南新报》主笔西崎顺太郎谓:「畏友连君雅堂,台南文坛之翘楚也……史学尤极蕴奥。此书刊行,不特足资本岛之文明,更足以贡献帝国学界者不少……」1919年,连横移居台北,受雇於华南银行发起人林熊徵,协助处理与南洋华侨股东往返的文牍。1924年2月创《台湾诗荟》月刊,乃日治中期台湾重要的汉诗文刊物之一,共发行22期;1925年10月因财务困难停刊。1926年携眷内渡,寓居於杭州西湖。1927年返台,寓居台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有感於台湾书籍匮乏,遂於7月10日与友人黄潘万合开「雅堂书局」。1929年因忧心台人「忘其国语」,决心整理台语并发扬之,遂开始着笔写《台湾语典》、《雅言》。1930年3月2日,连氏在《台湾日日新报》发表〈新阿片政策讴歌论〉,呼应日本殖民者的鸦片政策,引起喧然大波。栎社文人痛骂其无耻、无气节,一味巴结谄媚日人,因此,决议将之从栎社除名(《林献堂日记》。3月6日)。1931年连横返回台南,「不复与北人士相闻问」,将其独子连震东委托国民党要员张继关照,并於书信中云:「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又在给连震东的信上说:「吾不欲汝为台湾人,尤不欲汝为一平凡之人」。1933年(民国22年),一再强调「余,台湾人也」的连雅堂觉得台湾「实不可居」、「余之文学如在台湾已无用处,或能於中国,再作一番事业」,遂移居中国。1936年因肝癌病逝於上海。
中文关键字: 台湾通史 , 认同 , 台湾诗荟
英文关键字History of Taiwan , identification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