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燿德。1989。〈序〉。收於《甜蜜买卖》。台北:业强。
- *郑明娳编。1995。《当代台湾都市文学论》。「人间丛书」227。台北:时报。
- *林以青。1993。〈文学经验中的都会情境转化之探讨:以五○年代:七○年代的台北市为例〉。硕士论文,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
- *林秀姿。2002。〈重读1970以後的台北:文学再现与台北东区〉。博士论文,台湾大学城乡研究所。
- *金儒农。2008。〈九○年代台湾都市文本中的空间叙事〉。硕士论文,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
- 陈光兴。〈台湾消费社会形成的初步思考 〉。国际边缘,「名家专栏」。2008年7月11日读取。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chen_kuanghsing13.htm。
- 林燿德。1995。《大东区》。「联合文丛」89;「联合文学」110。台北:联合文学。
- 黄凡。1987。《曼娜舞蹈教室》。「联合文丛」9。台北:联经 。
- 朱天文。1990。《世纪末的华丽》。 台北:三三。
- 张大春。1992。《公寓导游》。「红小说」9。台北:时报。
- 朱天心。1997。《古都》。「当代小说家」6。台北:麦田。
台湾的资本主义社会型态大致是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成形,之後在台湾不断积累资本、开发市场,1980年代後期经历都会区的消费急遽扩张变迁,大致底定都市形态,都市文学的出现与这个时间大致相符。
1960年代现代主义作家就针对台北进行一系列的描写,例如白先勇《台北人》、王文兴《家变》都涉及刚开始兴起的都市面貌,但由於现代主义作者们的取向使然,并没有在都市形象上多做着墨。到了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都市化在台湾的进程越来越快,作家们纷纷注意到而写入文本,如白先勇《孽子》、陈映真「华盛顿大楼系列」,及瘂弦、罗门等人进行的「都市诗」。
1980年代中期,林燿德、黄凡、王幼华、张大春等作家将小说书写场域放在都市空间,从中挖掘、探索、寻找出各种都市的面貌,共同打造了一个有着钢铁与无机质地的都市形象,林燿德见识到隐藏在都市底层属於原欲的暴力与性的领域、黄凡用政治性眼光带出都市的当代荒谬图景、王幼华把都市的本体空间拆解开来、张大春更展示出都市其实就是语言的形构。一般而言,为了要描绘这个过去前所未见的人造怪物,都市文学的作品中所用的技法相当创新,被归类到都市文学中的作者,多数具有「後现代主义」风格。
与其他类型文学不同的是,都市文学几乎在刚诞生时,学院就予以认可与标志。主要还是因为林燿德、黄凡及评论者孟樊、郑明俐等大力推广都市文学。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召开第一个以都市文学为主题的「当代台湾都市文学研讨会」,藉以建构出属於这个新兴文类的论述。与当时热心提倡都市文学的人所预期的不同,1990年代由於林燿德这个守门人过世,加上社会普遍都理解并接纳(或被吸纳)都市的存在,不用特别再大张旗鼓强调书写「都市」的特殊性。都市文学不再引领风骚,而是以更为隐微的姿态隐遁在小说、诗、散文之间,也因为作家们的介入,呈现更多种的都市风貌,一如朱天文的女人天下、朱天心的荒烟蔓草、李昂的女体政治、纪大伟的酷儿城市,都是当代值得记下一笔的都市文学新面貌。
中文关键字: 八○年代 , 都市化 , 後现代 , 守门人
英文关键字80’s , urbanization , post-modern , gate-keeper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