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岛利郎编。2003。《一九三○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资料汇编》。「文学台湾丛刊」21。高雄:春晖。
- *尉天骢编。1978。《乡土文学讨论集》。「远景新刊」3。台北:远景。
-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
- *彭瑞金。1997。《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年》。「文学台湾丛刊」8。高雄:春晖。
- *叶石涛。1979。《台湾乡土作家论集》。「远景丛刊」114。台北:远景。
乡土文学源自1930年代初期,内容涵盖台湾文学的语言使用、内容写作和路线的探讨。1930年8月16日,黄石辉在《伍人报》上发表〈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一文,引发郭秋生、郑坤五等人撰文声援,也引起朱点人、廖汉臣、赖明弘等人反对,双方争论达3、4年之久,是为台湾文学史上之第一次乡土文学论战。
黄石辉提倡的乡土文学,有3项重点:(一)呼吁创作者根据台湾经验作诗、作文。(二)台湾文学是写给多数台湾人看的,便要以多数的台湾人相关的事务取材,所谓多数的台湾人,就是广大的劳苦大众。(三)文学既为普罗大众而写,便应以台湾话作诗、作小说、作歌谣。反对黄石辉的人,完全忽略黄石辉主张的文学改革论,只是批评他的台湾话文不可行,主张以中国白话文做为台湾文学的创作语言。因此,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又称台湾话文论战。
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发生於1977年4月,《仙人掌》杂志发表银正雄、王拓、朱西宁对乡土文学论争的3篇文章;点燃战火的余光中,於8月20日的《联合报》副刊发表〈狼来了〉一文,抨击台北有人公开提倡工农兵文学。1977年6月1日出刊的《夏潮》,刊出1977年5月6日在淡江文理学院(今淡江大学)举办的「廿世纪文艺思潮及中国文学前途」座谈会记录,尉天骢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有人说,乡土文学搞到最後,会变成工农兵文学。工农兵文学不伤害别人,有什麽不好呢?一些自由主义者平常讲自由,工农兵文学还没有出现,即表示深恶痛绝,这能说是自由吗?」这段记录显示,乡土文学完全是无辜被卷入工农兵文学的争论。
从1976年开始,朱炎、彭歌、颜元叔、尹雪曼、赵滋藩、朱西宁、董保中等人,轮番攻击王拓、杨青矗、陈映真、王祯和、黄春明等人的作品,在文坛上引发争议。批评王拓的唯物倾向容易陷入阶级对立;批评陈映真的市镇小市民的沉沦,只存在於共产党的阶级理论中,其强烈的党派性,让批评他的人耿耿於怀。因此,之後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严格说起来,和立足台湾大地、关怀乡土、关心现实的「乡土文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台湾境内国、共两党文人的意识型态之争。
1965年重出文坛的叶石涛,发表〈台湾的乡土文学〉一文,不仅揭开了日治时代台湾新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风潮,也使得台湾新文学传统的批判写实主义重现台湾文坛。1977年4月,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一文,进一步提出台湾文学应建立在紮实的「台湾意识」思想基础上,否则便成为某种文学的流亡文学。此论一出,立刻引起陈映真的抨击,并直指那是「分离主义」。其实,这才是1970年代台湾文学发展的症结所在。但因为工农兵文学的误导,陈映真等人反而成为乡土派,与反乡土派展开论战。
乡土文学论战,由国防部总政治部王昇出面平熄战火後,拥乡土派并没有在被肯定的、被许可的拥抱乡土上落实、实践,反而提出「民族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这些新口号,就是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台湾文学进阶课题落空的最佳证明;而大多未参与论战的台湾作家、诗人,却写下许多拥抱乡土、关怀现实的文学作品。
中文关键字: 黄石辉 , 余光中 , 工农兵文学 , 台湾意识 , 叶石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