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坤五
2011-12-03 14:21:36   来源:   点击:

    古典诗人、小说家、画家。字友鹤,号虔老、驻鹤轩主人、郑军我、不平鸣生等。祖籍中国福建漳浦。1895年(光绪21年)乙未之役,日军登台时随父移家避居漳浦,曾以初童应试。15岁返台,於凤山国语传习所(今凤山国小)日语速成科毕业。日治时期曾先後担任法院通译、代书、第一任大树庄庄长、九曲堂公学校(今高雄县大树国民小学)父兄会长等。着有《九曲堂时文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兼任高雄县文献委员会委员。诗歌创作独重性灵,推崇古人袁枚,诗风亦近似随园的格调,可谓承袭清诗余绪。作诗时而严肃,时而豪放,语言雅俗不忌,颇寄讽喻,或有戏称为「台湾的金圣叹」者。

    1922年(大正11)凤岗吟社成立时即为创始社员,後任社长,积极参与各地诗会,历任大小诗会词宗无数。课题与击钵诗作甚多,散见《诗报》等诗刊,曾自题名为「九曲堂诗草」,并发表〈准诗话〉、〈也是诗话〉、〈滑稽诗话〉、〈蓬莱清籁〉等集评诸论。

    杂文写作丰富,如〈读史管见〉、〈墨戏〉、〈实若虚〉、〈话柄〉、〈显微镜下的宗教〉、〈海口博士讲座〉等专栏,长期披载於《三六九小报》、《诗报》等刊物。在主编《台湾艺苑》(1927年4月创刊)中,整理并评点台湾歌谣,首创以「台湾国风」之名,提升台湾歌谣为与《诗经?国风》等同的价值,以具体行动实践对「台湾在来白话」及乡土文学的提倡,後续辑〈迎春小唱〉、〈消夏小唱〉等鼓吹重视民间白话诗,为台湾话文的先锋。

    1941-1942年(昭和16-17年)间以《南方》半月刊为场域,同王筱庵、黄石辉等强力拥护传统文学的「一线香火姻缘」,相对於林荆南、廖汉臣、林克夫等对旧诗的激烈批判,双方形成对垒,机锋交辩,蔚为新旧文学论战,郑坤五成为扞卫旧学的代表性人物。

    小说创作亦甚丰富。最知名者当推1942年9月起於《南方》半月刊连载的长篇章回小说《鲲岛逸史》。故事以明郑遗民後裔尤守己为主角,揭示「使养成安分守己之心,警戒任性暴躁之念」的宗旨。作者以浅近文言与台湾话文并用的语言,应用「广引各地县志,采录故老口碑」的方法,反映了包含历史人文与乡野民俗的台湾地方史,成为日治时期难得一见、具有鲜明本土色彩的乡土小说名篇,也成为他个人的代表作。全书计约30万字,於1944年3月分上、下册正式出版。又,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发表骇人听闻的〈活地狱〉,揭露「台胞体验在奴隶时期中刻骨之痛史」,是控诉日警暴行的史实小说。此外,《三六九小报》连载〈大陆英雌〉,今存手稿另见〈火星界探险奇闻〉、〈华胥国游记〉、〈大树庄勇士黄轻〉、〈瞎讼棍〉等中、短篇小说,分别表现科幻、传奇、乡土、奇情等不同主题,均有可观。

    除了文学创作外,兼擅画、奕、琴、书,而最长於南画,下笔皆随意兴所至,画风与诗风同主性灵派。1924年曾以「鸡声茅店月」一画在东京荣获第五回日本画会主办东洋艺术院赏金牌。其绘画自言最爱山水,而以画虎知名,与林玉山曾并称「台湾画虎双杰」。

    国民政府迁台後,曾被推为临时乡政代表、九曲堂消费者保护会会长;受聘为省立高雄中学及屏东女中专任教师,其间完成《台湾五千年史》(未出版);同时历任《光复新报》总编辑与《原子能报》主笔,发表大量时事评论,针砭当局,结集自题见表扬。

    郑氏赋体文学今存7篇,日治文学论战时期2篇,语言颇辛,战後初期5篇多祝颂之作,词采尚雅丽。另有少数词作。

    中文关键字: 传统汉诗 , 鲲岛逸史 , 台湾国风 , 新旧文学论战

    英文关键字poetry of Chinese language , novel , ballad , Discussion on Controversy of Modern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参考资料

    1. *照史。1985。《高雄人物评述(二):乡土文学先驱郑坤五》。「乡土丛刊」2。高雄:春晖。
    2. *郑坤五原着,罗景川补订。1996。《鲲岛逸史》。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
    3. 林翠凤编。2004。《郑坤五全集及其评论》。高雄:华泰。
    4. *林翠凤编。2004。《郑坤五研究(一)》。台北:文津。
    5. *林翠凤。2005。《郑坤五及其文学研究》。台北:文津。
    6. 萧玉贞。2007。《郑坤五小说研究》。「台湾系列」。台北:文津。
    7. *许俊雅、吴福助编。2006。《全台赋》。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
    8. 吴福助等编。2007。《全台文(第36册):坤五文集》。台中:文听阁。
    9. 吕兴昌。〈论郑坤五的「台湾国风」〉。台湾文学研究工作室,「研究学者:吕兴昌」。2008年6月20日读取。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heng-chhiong/tenn-khun-ngou.htm。

    延伸阅读

    1. *照史。1985。《高雄人物评述(二):乡土文学先驱郑坤五》。「乡土丛刊」2。高雄:春晖。
    2. *郑坤五原着,罗景川补订。1996。《鲲岛逸史》。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
    3. 罗景川。2000。《郑坤五和鲲岛逸史:台湾乡土文学先进郑坤五先生及其代表作〈鲲岛逸史〉》。「山林文丛」。高雄 :山林。
    4. 林翠凤编。2004。《郑坤五全集及其评论》。高雄:华泰。
    5. *林翠凤编。2004。《郑坤五研究(一)》。台北:文津。
    6. *林翠凤。2005。《郑坤五及其文学研究》。台北:文津。
    7. *许俊雅、吴福助编。2006。《全台赋》。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
    8. 吴福助等编。2007。《全台文(第36册):坤五文集》。台中:文听阁。
    9. 萧玉贞。2007。《郑坤五小说研究》。「台湾系列」。台北:文津。
    10. 李陆梅。2002。〈郑坤五「鲲岛逸史」研究〉。硕士论文,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1. 陈春美。2003。〈郑坤五文学观念研究〉。硕士论文,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12. 吕兴昌。1998。〈论郑坤五的「台湾国风」〉。收於《台湾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胡万川编。南投:台湾省政府文化处。
    13. 吴福助。2005。〈郑坤五作品中的女子教育理念〉。收於《战後初期台湾文学与思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台北:文津。
    14. 罗景川。2001。〈高雄县大树乡(3):人物描写〉。《高县文献》,20:57-75。
    15. 胡巨川。2002。〈郑坤五与太瘦生〉。《南台文化》,4:34-40。
    16. 林碧慧。2002。〈郑坤五「致张我军一郎书」中的「白话观」〉。《东方人文学志》,1(2):143-155。
    17. 罗菀榆。2005。〈郑坤五「大树庄勇土黄轻」的艺术特色〉。《东方人文学志》,4(2):229-236。
    18. 王岫林。2005。〈「鲲岛逸史」中的女生形象〉。《中国文化月刊》,293:34-61。
    19. 王岫林。2006。〈浅谈郑坤五的「鲲岛逸史」〉。《台湾文学评论 》,6(4):49-70。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邹族homeyaya小米收获祭传说
下一篇:野鸽子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