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铁民
2011-12-03 14:23:17   来源:   点击:

    锺铁民(1941.1.15~ )高雄人,父亲为知名客家文学作家锺理和。受父母同姓之婚而奔逃至中国的影响,出生於中国奉天(渖阳),至1946年返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

    锺氏9岁时罹患脊椎结核,不仅外型渐成驼背,且饱受病痛折磨,26岁时得徐富兴、廖润生医师的帮助,终得痊癒。1961年,在父亲文友锺肇政、林海音等人的鼓励下,发表处女作〈莳田〉,走上创作之途。1961年至1973年是锺氏创作高峰期,除了完成对人性有极精准描绘的长篇小说《雨後》外,短篇小说也屡次获得肯定,如〈土墙〉获得《台湾文艺》第一次徵文第一名、〈石罅中的小花〉录选为《联合报》精选小说、〈点菜的日子〉荣获第一届台湾文学奖佳作、〈山道〉获得《幼狮文艺》徵文第一名。

    师大毕业後,锺氏就任教於高雄县旗美高中,直至1997年退休。对教育环境的深刻体会,让他在1977年至1979年间,发表了〈河鲤〉、〈祈福〉、〈秋意〉和〈余忠雄的春天〉4篇以农村教育为主题的小说,其中〈河鲤〉并获得吴浊流文学奖佳作。1978年起,锺氏投入锺理和纪念馆的兴建事宜,开始为台湾文学做紮根工作。1979年至今小说创作量虽锐减,但创作技巧却更纯熟,并融入了淡淡的社会批判意识,其中以获得洪醒夫小说奖、赖和文学奖肯定,用戏谑笔法描述农村养猪副业兴衰史的〈约克夏的黄昏〉为代表作。此外,获得吴浊流文学奖肯定的〈大姨〉则是唯一一篇以白色恐怖为背景的小说。

    近年来锺氏除了经营锺理和纪念馆、举办全省高中乡土文学营、笠山文学营与推动台湾文学步道的兴建等文学相关活动外,亦积极参与反美浓水库运动与推展客家文化,并以此为背景,撰写长篇小说《家园》。至於文学创作则转以散文居多,大多发表於《民生报》的「山居杂记」与《台湾日报》的「非台北观点」、「理性与感性」等专栏上,其间并获得高县文学奖与省政府文耕奖的肯定。

    锺氏的长篇小说有《雨後》,中短篇小说收录於《石罅中的小花》、《菸田》、《余忠雄的春天》、《约克夏的黄昏》、《三伯公传奇》等书,儿童文学有《月光下的小镇》与《四眼与我》,散文结集於《山城栖地——美浓乡野纪事》、《乡居散记》和《乡居手记》。

    锺氏的创作完全以台湾农村为重心,早期是以农村小人物的生活为主题,作品中虽不带任何批判性的字眼,但藉着其笔下那群形容猥琐、痴呆蜡黄,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的乡野村夫身上,可确实勾勒出台湾农民生活的蓝图。至於後期的焦点则偏重於在时代的变迁下,台湾农村的困境与转变,社会性观点较为强烈。

    总之,锺氏的创作始终不离台湾的农村与农民,因此他已用文学为台湾农村留下最珍贵的记录,是台湾颇具代表性的农民写实文学作家。(林女程撰写)

    参考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锺肇政
下一篇:银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