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铃会
2011-12-03 14:23:29   来源:   点击:

    1942年(昭和17年)就读台中一中三年级的朱实、张彦勳、许世清等3人发起成立的文艺团体。朱实因雅好文艺,遂与同学共同汇编原稿装订成册,以传阅的方式,相互切磋,1944年因成员增加、难以用传阅的方式经营,於是在毕业前夕,将原本的组织定名为「银铃会」,并发行油印刊物《边缘草》(《うちぐさ》)。

    朱实说:「刊名《うちぐさ》是我取的,边缘草是种在花坛四周的一种花卉,它不显眼,默默奉献,衬托百花争艳的花坛,写意并不深奥,只是表示在这苦难的年代里,我们3人愿在这小小的园地找到心灵的绿洲。」可见以朱实为号召,成员多是台中一中学生,如张彦勳、许世清、詹明星、谢维安等;另有彰化同乡,如陈茂霖、张庆坤、陈瑞丰等。

    《边缘草》由朱实主编,以日文为书写工具,内容多为童谣、短歌、俳句、新诗、随笔文章,适逢皇民化运动炙热的阶段,战争如火如荼,成员大多为文艺青年,因此,早期的《边缘草》偏向学生文艺刊物性质。

    1944年《边缘草》,以双月刊发行。并订定会章:

    (一)银铃会的会长由编辑担任之。

    (二)会员分为同人、後援会员2种—

    1. 同人:可直接发表作品。

    2. 後援会员:支援银铃会的发展而成为读者。

    (三)作品限於评论、随笔、创、诗、短歌、俳句、及其他与文学有关之作品。

    (四)会费每人每期收2,000元,但後援会员不在此限。

    (五)每年发行6期,於2、4、6、8、10、12月中旬刊行,以1、3、5、7、9、11月末为截止稿日期。

    (六)於每期「边缘草」发行後1个月内,刊行会员的心声「绿洲」,接受会员的读後感,会员亲睦的投稿文章及会员消息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银铃会」继续以日文出刊《边缘草》,因语言跨越障碍,於1947年初暂停发行。1947年冬,经朱实、张彦勳、林亨泰、詹冰、萧翔文、许子潜等人商讨复刊,并更名为《潮流》,於1948年1月出版冬季号,成员包括师范学院(今师范大学)的学生、台中一中班底、彰化和后里文友。除了举办多次联谊会外,还聘请文坛前辈杨逵为顾问,拓展《潮流》的发展,将《潮流》推向台湾文坛,而杨逵所提倡的「用脚写」的文学主张,也深深地影响「银铃会」成员,许多同仁也活跃在杨逵所编《力行报》及史习枚(歌雷)主编《新生报》「桥」副刊,如詹冰、林亨泰、萧翔文、朱实等。

    《潮流》共发行5期,1949年「四六事件」,台湾大学、师范学院、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被捕,杨逵也因此事件入狱,成员纷纷离散,潜藏台湾底层,直到1980年代,才由张彦勳第一次正式在诗坛上,专文介绍「银铃会」发展的始末,於1980年12月《笠》100期纪念专号中,撰写的〈从「银铃会」到「笠」〉,「银铃会」才从隐伏的历史地表下显现,并在台湾诗史的脉络中,成为衔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後台湾新诗发展的线索。1994年彰化县文化中心及磺溪文化学会共同举办「台湾诗史『银铃会』专题研讨会」,1995年由磺溪文化学会出版《台湾诗史「银铃会」论文集》,彰显「银铃会」跨越日治末期到战後初期,历经两个不同统治者的历史意义。

    中文关键字: 边缘草 , 皇民化运动 , 潮流

    参考资料

    1. 林亨泰主编。1995。《台湾诗史「银铃会」论文集》。彰化:台湾磺溪文化学会。
    2. 陈明台。1997。〈清音依旧缭绕:解散後银铃会同人的走向〉。收於《台湾文学研究论集》。「台湾近百年研究丛刊」3。台北:文史哲。
    3. 阮美慧。2002。〈「银铃会」的诗史位置之重估〉。收於《越浪前行的一代:叶石涛及其同时代作家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学台湾丛刊」24。郑烱明编。高雄:春晖。

    延伸阅读

    1. 古继堂。1989。《台湾新诗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
    2. 林亨泰主编。1995。《台湾诗史「银铃会」论文集》。彰化:台湾磺溪文化学会。
    3. 陈明台。1997。《台湾文学研究论集》。「台湾近百年研究丛刊」3。台北:文史哲。
    4. 张双英。2006。《二十世纪台湾新诗史》。「台湾文学系列」6。台北:五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锺铁民
下一篇: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