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坤良。2006。《漂流万里:陈大禹》。「台湾戏剧馆?资深戏剧家丛书」。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邱坤良。1996。〈战後台湾剧场的兴衰起落1945-1949〉。收於《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吕诉上。1961。《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
- *庄曙绮。2005。〈从报纸广告看战後1945-1949台湾上商业剧场的演剧生态〉。硕士论文。台湾大学戏剧学研究所。
- *焦桐。1990。《台湾战後初期的戏剧》。台北:协和。
- 陈映真,曾健民编。1999。《台湾文学问题论议集1947-1949》。「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台北:人间。
- 黄仁。2002。《台北市话剧史九十年大事纪》。「台湾电影研究丛书」。台北:亚太图书。
- *邱坤良。2006。《漂流万里:陈大禹》。「台湾戏剧馆?资深戏剧家丛书」。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
- *邱坤良。1996。〈战後台湾剧场的兴衰起落1945-1949〉。《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 *陈大禹。1992。《陈大禹剧作选》。香港:香港中国经济。
- *陈大禹。1993。《水仙花:陈大禹剧作选续集》。香港:华顿广告印务公司。
- *吕诉上。1961。《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
- 庄曙绮。2005。〈从报纸广告看战後1945-1949台湾上商业剧场的演剧生态〉。硕士论文。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
- 焦桐。1990。《台湾战後初期的戏剧》。台北:协和。
- 陈映真、曾健民编。1999。《台湾文学问题论议集1947-1949》。「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台北:人间。
陈大禹与姚少沧等来台的中国东南剧人,组成「实验小剧团」,该剧团对於推动台湾剧运充满使命感,希望藉由剧团演出拉近本省人与外省人的距离。为要使台湾观众能克服语言问题,将演出剧团分成国、台语两组,台语组的演员以本省人为主。「实验小剧团」共演出过《守财奴》(改编自莫里哀(Molière)的原着)、曹禺的《原野》、陈大禹编作的《香蕉香》(又称《阿山阿海》)、《恋爱与阴谋》、《疑云》(改编自莎士比亚小说《奥赛罗》(Othello))等,并发表过《寂寞绕家山》、《吴凤》、《台北酒家》等剧作。来台期间的众多剧作中以《香蕉香》最为特殊,是第一出以台湾二二八事件为题材,公开上演的剧作。
陈大禹的剧作以反映社会困境、表现族群对立与冲突居多。他导戏强调要能承载时代意义,主张戏剧必须能讽刺现实状况,对於社会要能起针砭的作用。如《香蕉香》的演出目的是希望呼吁本省人与外省人打破隔阂,并化解彼此的冲突。他认为,两者的问题仅是在於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误会,希望彼此能在互知互敬的基础下将这些偏执去除。但是这出戏首场演出时,因为台下观众过於入戏,随着剧情中再现「二二八事件」背景的情节而情绪激动,本省与外省观众吵闹成一团,有关当局以「具有煽动性,加深本省与内地同胞间的隔阂,增加彼此的仇恨」的理由,下令禁演。《香蕉香》因此成为台湾戏剧史上最富传奇性的作品,不但触及二二八议题,甚至造成群众事件。可惜的是,这个剧本至今下落不明,无法窥其原貌。
在台湾爆发「四六事件」後,陈大禹感觉自己似乎受到国民党的监控,於1946年4月,在友人的资助之下举家逃亡至香港,後转而潜回中国,从此消失在台湾的舞台。虽然仅在台湾停留2、3年,却在台湾戏剧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记录。陈大禹回到中国大陆後,参加由谢雪红领导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并以盟员的身分进入华北大学第三部艺术干部训练班戏剧科学习。1951年11月,加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协会」会员,1952年与妻子从「华东地区文化艺术处」被调至「新疆军区建设兵团耕作队」担任文教长。回到中国的陈大禹,奔波於北京、上海、新疆、漳州之间,直到1958年才回到老家漳州定居,在漳州艺术学校教授文化课与导演课,并着手歌仔戏的创作。陈大禹回到中国後的戏剧创作有:芗剧现代戏《战天歌》、《江姐》、《蝶恋花》,古装戏《水仙花》、《郑元和》、《钗头凤》、《三个王文英》、《望穿秋水》等,改编剧本有《孟丽君》、《十五贯》。其中《水仙花》为回到中国後的重要作品。
1985年病逝,遗作由夫人吴潇帆整理,於1992年出版《陈大禹剧作选》。1993年吴潇帆再整理出《水仙花-陈大禹剧作选续集》。
中文关键字: 实验小剧团 , 香蕉香 , 四六事件
英文关键字Test small play regiment , “The flavor of banana”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