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玉芳。2000。〈论陈若曦小说中的文化认同〉。硕士论文,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 杨育娴。2003。〈女儿家的原生与依归:陈若曦小说析论〉。硕士论文,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 林原君。2005。〈陈若曦移民小说研究1979-1995〉。硕士论文,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 纪姿菁。2007。〈论现代主义旅美女性小说家:以欧阳子、丛苏、陈若曦、李渝为研究对象〉。硕士论文,东华大学中国语文研究所。
- 周静宜。2007。〈陈若曦佛教题材小说研究: 以「慧心莲」、「重返桃花源」为核心〉。硕士论文,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研究所。
- 陈仪深访问,潘彦蓉纪录。2004。〈陈若曦女士访问纪录〉。《口述历史》,12:372-386。
- 黄怡。2006。〈中国文革四十年後:专访陈若曦〉。《联合文学》,261:70-81。
- 李奭学。2006。〈惊醒的中国梦:读陈若曦的文革小说〉。《联合文学》,261:46-48。
- 当代文学史料系统。http://lit.ncl.edu.tw。
- 张亿芬。〈「情画未了」港台新书发表会圆满成功: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台湾大度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7月31日读取。http://web.my8d.net/findtaiwan/20060628/thanks.htm。
- 陈若曦。1976。《尹县长》。「远景丛刊」30。台北:远景。
- 陈若曦。1978。《归》。「联合报丛书」。台北:联合报。
- 陈若曦。1978。《老人》。「现代小说丛刊」。台北:联经。
- 陈若曦。1981。《城里城外》。「时报书系」337。台北:时报文化。
- 陈若曦。1983。《突围》。「联合报丛书」。台北:联合报。
- 陈若曦。1984。《远见》。「远景丛刊」241。台北:远景。
- 陈若曦。1986。《纸婚》。「自立文库」25。台北:自立晚报。
- 陈若曦。1985。《二胡》。「敦理丛刊」19。高雄:敦理。
- 陈若曦。1989。《贵州女人》。「小说馆」19。台北:远流。
- 陈若曦。1996。《我们那一代台大人》。「台北县作家品集」27。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 陈若曦。1999。《女儿的家》。「探索丛书」423。台北:探索文化。
- 陈若曦。2000。《完美丈夫的秘密》。「九歌文库」574。台北:九歌。
- 陈若曦。2001。《慧心莲》。「九歌文库」985。台北:九歌。
- 陈若曦。1988。《草原行》。「人间丛书」134。台北:时报文化。
- 陈若曦。1996。《域外传真》。北京:人民文学。
- 陈若曦。1987。《天然生出的花朵》。天津:百花。
- 陈若曦。1988。《西藏行》。香港:香江。
- 陈若曦。1995。《用真情走过的地方》。「圆神丛书」169。台北:圆神。
- 陈若曦。1979。《文革杂忆》。台北:洪范。
自小就喜欢写作,但学者论其写作生涯,都以大学时期与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等同班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开始,作品运用大量的象徵手法、浓重的神秘经验、乃至於意识流,都标识着现代主义影响之深。相较於其他同学们作品的题材选用,陈若曦明显偏向写实主义,注重台湾民俗信仰、风土民情,这也几乎彰显着她「走到哪里,笔到哪里」的特色。
1966年以台湾留学生的身分,於文化革命(简称文革)初期随夫赴中国居住,将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写成《尹县长》系列短篇集,用朴实的文字详尽地记录中国人民生活群相。作家白先勇曾说陈若曦「以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及写实的技巧,将『文革』悲惨恐怖的经验,提炼昇华,化成了艺术」,而陈若曦也以《尹县长》短篇小说系列扬名海内外。
1979年之後,写作重心从文革小说转向关注在美台湾人及华人的移民小说,关怀多放在孤悬海外的女性如何重新适应崭新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婚变、第三者、婆媳问题,陈若曦笔下的女子最後往往会找到生存下去的热情与勇气,这是一大特色。
1995年返台定居,小说重新又回到台湾土地上,并且勇敢地挑战过去不敢碰触的宗教议题,《慧心莲》、《重返桃花源》中对於佛教体制的腐坏与女性地位的不平有所抨击,展现笔锋犀利不减的气魄。
陈若曦的作品,眼光精准,议题聚焦是一大特色,许多争议性题材都率先书写,除了文革小说,《纸婚》也是台湾第一个碰触到「爱滋病」议题的作品。
中文关键字: 现代文学 , 文化大革命 , 移民小说 , 佛教小说
英文关键字Modern literature ,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 migrant novel , Buddhism novel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