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秀慧。1998。〈黄春明小说研究〉。硕士论文,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 李瑞腾。1994。〈我看黄春明的小说:笔尖所及正在社会的脉动上〉。《中国时报》,39版,1月6日。
- 吕正惠。1986。〈黄春明的困境:乡下人到城市以後怎麽办?〉。《文星》,100:133-138。
- 彭瑞金。1997。《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文学台湾丛刊」8。高雄:春晖。
- *黄春明&黄大鱼。http://www.bigfish.org.tw。
- *徐秀慧。〈黄春明小说研究〉。台湾文学工作研究室,「研究学者」。2008年12月28日读取。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c/chhi-siu-hui/sek-su/sek-su.htm。
- *〈纪录片口述历史记录:李道明访谈黄春明〉。台湾电影资料库。2008年12月28日读取。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recordOralList_show.htm?RMOPID=28。
- *〈黄春明〉。维基百科。2008年12月28日读取。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98%A5%E6%98%8E。
- *黄春明。1999。《放生》。「联合文学」197;「联合文丛」174。台北:联合文学。
- *黄春明。2000。《莎哟娜拉˙再见》。「黄春明典藏作品集」1。台北:皇冠。
- *黄春明。2000。《儿子的大玩偶》。「黄春明典藏作品集」2。台北:皇冠。
- *黄春明。2000。《看海的日子》。「黄春明典藏作品集」3。台北:皇冠。
- *黄春明。2000。《等待一朵花的名字》。「黄春明典藏作品集」4。台北:皇冠。
- 黄春明。1969。《儿子的大玩偶》。「仙人掌文库」28。台北:仙人掌。
- 黄春明。1974。《锣》。「远景丛刊」1。台北:远景。
- 黄春明。1976。《莎哟娜拉˙再见》。「远景丛刊」2。台北:远景。
- 黄春明。1979。《我爱玛莉》。「远景丛刊」115。台北:远景。
小说中大量融入风俗民情。8岁丧母,由擅长编故事的祖母带大,影响日後用文字叙说一则则充满语言魅力的小人物传奇。从小被认为是问题学生,从契诃夫(Anton Chekhov)、沈从文与巴金的文学世界中,突破了原先的自怜心态,走上了文艺创作之路。1962年黄春明首度投稿《联合报》副刊,在主编林海音的鼓舞下踏入文坛。後在七等生的引介下认识尉天骢等人,成为《文学季刊》的同仁,并参与编辑工作。196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改编为《儿子的大玩偶》三段式电影。1984年,〈两个油漆匠〉、〈莎哟娜啦?再见〉再度搬上银幕。
黄春明与杨青矗、王拓、锺肇政一起参加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前夕在《夏潮》杂志举行的「当前文学问题」座谈会,会中黄春明主张「通过文学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和社会」。并未实际参与论战的黄春明,仅发表〈一个作者卑鄙的心灵〉(1978年1月16日)说明从〈苹果的滋味〉开始创作殖民经济,是经过「认识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之後的转变,「社会性」增加的作品。
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人生自卑情境短歌」期:包括联副时期(1962-1963)与现代主义过渡时期(1966-1967),如〈清道夫的儿子〉、〈小巴哈〉、〈城仔落车〉、〈男人与小刀〉。(二)「小人物传奇故事体小说」期(1967-1971):从〈青番公的故事〉到关杰明带动新诗论战之前的小说,如:〈溺死一只老猫〉、〈锣〉、〈看海的日子〉。(三)「经济殖民的家国寓言」期(1972-1983):如〈苹果的滋味〉、〈我爱玛莉〉。(四)「乡土乌托邦幻灭」期(1986-2000),即收入《放生》集子中,以老人为描写对象的系列小说。
黄春明小说的特殊性,在於描写的往往不只是一个主人公个人的经验、事件,而是将主人公的境遇融合在社群共同体的关系中,并将乡土风俗以具体的生活内容,融入现代小说情节中。换言之,他是以传统说故事的方式经营现代小说,并着重刻划人物微妙的心理发展和其行为发展的关联,喜以嘲讽、揶揄的幽默笔法形容小人物荒谬、可笑与卑微的处境或行为,但其所要鍼砭的不是小人物本身,而是使他们陷入命运悲境的社会问题。
中文关键字: 乡土作家 , 台湾文学经典 , 锣
英文关键字Regional literature writer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