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义参「引经据典」。见「引经据典」条。
◣典故来源◥
此处所列为「引经据典」之典故来源,提供参考。
《後汉书.卷六二.荀干锺陈列传.荀淑》(荀爽)後遭党锢,隐於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着述为事,遂称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及逢1>卒,爽2>制服3>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4>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注解〕(1)逢:袁逢,东汉汝南汝阳人,生卒年不详,为人宽厚笃信,灵帝时为司空,卒諡宣文。(2)爽:荀爽(西元128~190),一名諝,东汉颍川颍阴人,为荀子第十二世孙,字慈明,十二岁能通《春秋》、《论语》。桓帝时拜为郎中,後遭党锢之祸。献帝时为司空,与王允等人欲共除董卓,但不久即病死。(3)制服:在父母丧期中穿的丧服。(4)私谥:古时对道德、功勋、文章有特殊成就的人,死後常由亲属或门生故吏加以諡号,称为「私諡」。相对於君主封赠的諡号而言。谥,同「諡」。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引经据典」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荀淑是战国荀子的第十一世孙,他的品行高洁,博学多闻,有「神君」之称。虎父无犬子,他的八个儿子也都才华出众,时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淑的第六个儿子,论到才学,则是排第一位,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荀爽自幼聪明好学,十二岁时便能通晓《春秋》、《论语》。桓帝时,太常赵典荐举荀爽至孝,拜为郎中。後来为了躲避党锢之祸,荀爽隐居汉水滨十余年,专事着述,着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书,而有硕儒之称。党锢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荐举荀爽为官,但荀爽未就职。当时社会动乱,礼教崩坏,人们通常不为妻子服丧,或在为父母服丧期间仍到别人家中吊问丧疾,或者私自为死去的长辈加封諡号,这些行为都是违反礼节的。荀爽便引用典籍里的记载,来纠正时人错误的礼教观念,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当时人的习俗,也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後来「引经据典」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引用经书典籍等做为说话、作文的依据。
Ju Jing Yin 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