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众散亲离的意思 众散亲离的典故

众散亲离的意思 众散亲离的典故
2017-05-15 02:06:45   来源:   点击:

     ◣意思◥

    义参「众叛亲离」。见「众叛亲离」条。

     ◣典故来源◥

    此处所列为「众叛亲离」之典故来源,提供参考。

    《左传.隐公四年》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问於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1>之也。夫州吁2>,阻兵3>而安忍4>。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5>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注解〕(1)治丝而棼:比喻行事不得要领,反而越做越糟。见「治丝而棼」。(2)州吁:春秋卫国人,庄公之子,桓公之弟。桓公立十六年,州吁弑之而自立。吁,音ㄒㄩ。(3)阻兵:仗恃着强大的军力。阻,依恃、依仗。(4)安忍:安於行使残忍之事。(5)济:成功、达到目的。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众叛亲离」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左传.隐公四年》载,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ㄒㄩ)杀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为君。由於多数的大臣百姓不赞成他弑兄夺位的行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与卫国有世怨的郑国,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当时宋国殇公即位,郑国收留了从宋国出奔的公子冯,并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国为君。州吁便以此为名,联合宋、陈、蔡等国出兵攻打郑国。四国的大军於是开到了郑国,把首都的东门团团包围,连续打了五日都没办法攻下,只好无功而返。鲁隐公就此事问他的大夫众仲:「你觉得州吁的计谋最後会得逞吗?」众仲回答:「我只听过以德服人,没听过以战乱为手段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以乱服人,就像要整理丝线却不先找出头绪,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州吁这个人仗着强大的武力进行残忍的征伐,总有众人反叛,亲信背离的一日,他的计谋显然难以得逞。」後来,四国联军又再次出兵攻郑,取得了胜利,但州吁并未因此而获得百姓的爱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杀了,果真应验了众仲的预言:「众叛亲离,难以济矣。」「众叛亲离」就是直接摘自典故来源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

    Zhong San Qin Li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汗马之绩的意思 汗马之绩的典故
下一篇:汗马功绩的意思 汗马功绩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