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义参「争先恐後」。见「争先恐後」条。
◣典故来源◥
此处所列为「争先恐後」之典故来源,提供参考。
1、「争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1>、楚2>争先3>。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狎4>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
〔注解〕(1)晋:周代诸侯国。春秋时据有今山西省大部分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後为韩﹑赵﹑魏三家所分,遂亡。(2)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於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为秦所灭。(3)争先:争执於歃血盟誓的先後。(4)狎:音ㄒ|ㄚˊ,更也,交换。
2、「恐後」:《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诈谋既成,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汉诸侯王厥角稽首1>,奉上玺韍2>,惟恐在後,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是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
〔注解〕(1)厥角稽首:叩头时,以额头触地,即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稽,音ㄑ|ˇ。(2)玺韍:整组印玺。韍,音ㄈㄨˊ。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争先恐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争先恐後」系由「争先」及「恐後」二语组合而成。「争先」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提到晋国与楚国争执於歃血盟誓的先後。晋国人认为:晋国一向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其他国家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楚国人认为:晋国和楚国的地位是对等的,如果让晋国一直在先,这就是楚国比晋国弱小了。而且晋国、楚国交换着主持诸侯的结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怎能说晋国一直是盟主呢?因双方争执不下,於是叔向对赵孟(二人均为晋国臣子)说:「诸侯是归服於晋国的德行,不是归服於晋国是否主持盟会。你致力於修明德行,不要去争抢歃血的先後。诸侯结盟,小国本就应有一个出来负责结盟诸种事物的,此次就让楚国做为晋国的小国,不也可以吗?」因此就让楚国先歃血。「恐後」是出自於《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内容是说王莽在西汉末年时,已察知汉朝即将走到尽头,国力衰微,因而心生贪念,以外戚的权势,作威作福,行使命令。其他的诸侯王看到这样的局势,都纷纷向王莽致上最敬礼,争相奉上印玺,惟恐落於他人之後,有的则歌颂王莽的功德,极尽谄媚,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後来这两个典故来源被合用成「争先恐後」,指竞相争先,惟恐落後。
Kong Zuo Zheng 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