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岳飞是否是因主张迎还钦宗而遭到赵构毒手

2020-10-17 02:15:18 作者: 忠义岳飞是否

  之前我在《岳飞被害真的是因为违背上意执意要迎回二圣?》这篇文章列出诸多史料,反驳了岳飞执意“迎二圣”这个谣言。

  现在,再来补充一下,归结有以下三点:

  一, 喊“迎二圣”的都有谁?

  很多人以为,“恢复中原,迎还二圣”这个口号是岳飞提出来的,大错!这口号是赵构最早提出的。当时岳飞还仅仅是一名九品小武官,他有什么资格提出这个事关赵家皇朝政治军事路线和家族伦理的国策性口号?这个口号只有宋高宗赵构才有资格提,并且是不得不提,不提就是背义忘亲,是为大不孝,要遭天下人唾骂的。千万不要小看“孝悌之道”在古代的重要性。

  所以,赵构在即位诏书中就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这就是“迎二圣”口号的前身。后来,赵构仍不忘时时提起,举例:

岳飞

网络配图

  “戊午,辅臣进呈曲赦淮南事目,帝曰:‘敌虽远去,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当事兼爱并容之意。中原未复,二圣未还,赦文不可夸大,第使实惠加于两淮百姓,乃朕指也。’”

  “壬申,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入辞,尚书右仆射赵鼎、知柩密院事张浚、参知政事沈与求、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侍。帝命光世等升殿,谕曰:‘敌南侵,盖有窥江、浙之意,赖卿等戮力捍敌,使其失律而去,朕甚嘉之。然中原未复,二圣未还,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时世忠与刘光世、张俊相继入觐,世忠奏:‘金人退兵,陛下必喜。’帝曰:‘此不足喜,惟复中原,还二圣, 乃可喜耳。’”

  既然皇帝口口声声说“迎二圣”,那么底下的文武大臣也都纷纷响应,都有谁喊呢?举例:

  建炎初,岳飞的伯乐宗泽老元帅镇守汴京时,曾多次上表,请赵构还京,他说:“臣奉迎銮舆还都而后,即当身率诸道之兵,直趋两河之外,亲迎二圣,雪靖康一再之耻。”

  绍兴二年(1132),盐官进士张九成殿上召对时,对赵构说:“每感时遇物,想惟圣心雷厉,天泪雨流,思扫清蛮帐以迎二圣之车。”

  “兀术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世忠曰:‘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兀术语塞。”是说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困在黄天荡,愁眉苦脸没办法了,就向韩世忠请求谈判。韩世忠说,想谈判,先把我国二圣送回来,再把被你们侵占的大宋国土还回来再说!”

岳飞

网络配图

  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下狱,赵氏宗室赵士褭谏劝赵构,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

  还有一个大臣叫连南夫的,“于此朝群臣,则问以迎二圣之策;于此见将士,则问以回二圣之谋。”太上皇帝为之感动。”念念不忘迎二圣,可把赵构感动的。

  甚至为迎二圣,寻求与高丽连结的。建炎二年(1128),武官杨应诚上言“尝随其父任边吏,熟知敌情。若自高丽至女真,其路甚径,请身使三韩,结鸡林以图迎二圣。”于是赵构命杨应诚为大金高丽国信使,出使高丽。

  所以,“迎二圣”这个口号,在当时就是赵构带头喊,时时喊,朝中文武大臣人人跟着喊的全国性政治口号。而岳飞喊就是找死?简直无稽之谈!

  二, 岳飞眼中的“二圣”是只不过是皇帝的亲戚,并且最先停止喊“迎还二圣”。

  岳飞早年是跟着赵构喊过几次“迎二圣”,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岳飞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口号的提法不妥,加上金人老是威胁赵构,要立钦宗在中原做傀儡皇帝,跟他南北朝对立。所以,从绍兴六年(1136)起,岳飞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不再提起“二圣”、 “渊圣”之类的字样。例如,绍兴七年(1137)春,岳飞的奏折《乞出帅札子》中,写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园,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

岳飞

网络配图

  文中的“太上皇帝”是指徽宗(其实已经死在金国,但金人隐瞒了这个消息两年),而被称为“渊圣”的钦宗,岳飞则把他跟其他被掳的皇亲国戚一股脑儿划归到“天眷”里头了。“渊圣”这个称呼至少还承认了钦宗曾经的皇帝身份,而“天眷”呢?只不过是皇帝的某个亲戚而已,都不认你这个旧皇帝了。岳飞是最先停止喊这个口号的大臣之一,到他被害时,他已整整五年没有喊过“迎二圣”这个口号了。他眼中的二圣(特别钦宗),仅仅是金国的俘虏、已失法统的亡国之君、老被金人拿来做政治威胁的麻烦精、当今皇帝的两个倒霉亲戚而已。

  岳飞的立场十分明确:就算从金人手里迎二回徽宗和钦宗,也不能以旧皇帝的身份迎回来,而是让他们以皇室家族成员的身份回来,特别是还活着的钦宗。所谓“天眷”,就是否定了钦宗的法统,完全支持赵构统治的合法性。岳飞的政治头脑,在当时的大臣里已属出类拔萃。再加上他的军事天才,所以,赵构对他极其器重,短短几年,“位至将相”,武官至最高(太尉),文官到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最后任枢密副使,地位相当于副宰相。

  三,赵构的皇位具有合法性,钦宗是才是失去法统的那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