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背部刺着“尽忠保国”四个字,昭示着其爱国心迹,后来一直为人所称道。然而,岳飞的背部的四个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因为《宋史》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记载,民间就出现了各种版本,一种流行的版本就是岳母刺字,一次来鼓舞岳飞好好报效国家。然而另一种说法是,岳飞背上的刺字是因为宋朝兵制使然。那么,岳飞背上的四个字“尽忠保国”,究竟是从何而来,至今仍是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也许源自岳母鼓舞儿子上战场的志愿,但不是岳妈妈手所刺。
网络配图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问。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化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人,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动他定心去战场交兵,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宋代施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兵士的办理和操控,请求“刺字为兵”。
对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参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刻所为,由于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准则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以为经过剖析宋代的兵制,能够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由于他从戎才刺的。
两宋期间,是我国历史上仅有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赖募兵的年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施征兵制,所谓征兵即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网络配图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战士,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戎行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能够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办理的难度。从宋太祖赵匡胤开端,为了加强对戎行的办理和操控,“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准则,只要是应募入伍的战士,都要刺字作为符号。赵匡胤以为应该把兵和民分隔,兵民分隔操控,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操控。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散记载,通常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皮肤,涂以药酒即成。
岳飞刺字的内容和部位都不契合宋代战士刺字的规则
宋代有两种戎行需求刺字,一种是禁军,即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如今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方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编号,为了便于辨认和办理,战士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编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么使得战士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劝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方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从戎,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符号。
网络配图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剖析,不也许是他应募从戎的时分刺上去的。并且刺字的部位也不契合宋代的规则,宋代给战士刺字叫做黥面,最开端刺在脸上,人为地把战士和社会一般阶级分隔,这对战士是一种轻视。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世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峻的社会轻视。由于其时即是一个尚文的年代,连军官都受到轻视,更不用说一般的战士了。当然也不乏有开通的士大夫提出自个的观点,以为这种轻视战士的做法并不太好,期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许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许是虎口上了。
并且给战士刺字的意图是避免战士逃跑或许犯法,便于办理和操控,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当地。假如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底子没有任何象征效果。所以这也阐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契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准则。
“尽忠报国”为何后来误传成为了“精忠报国”?
如今也有一些对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把“尽忠报国”写作了“精忠报国”。游彪教授以为这很也许和宋高宗有联系。
岳飞在对立金兵入侵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赞誉岳飞,其时的皇帝宋高宗御赐了“精忠岳飞”四个字给岳飞,并且让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旗号。今后但凡岳飞出征的时分,都会带上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号。到了明清今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明清人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