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同治帝死后为何让陪葬皇后剖腹?

2020-11-09 12:42:29 作者: 揭秘:同治帝

  咸丰帝热河驾崩后,由他当时唯一的一个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大位,年号同治,第二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

网络配图

  同治即位后,尊封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尊封自己的生母、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由于慈安居于东宫,慈禧居西宫,历史上又将其称为东、西太后。

  早在咸丰驾崩前的弥留之际,就意识到在他死后,这两个已是皇后和贵妃身份的女人,尤其是叶赫那拉氏,可能会闹出违背祖制的响声来。为了遏制这两个女人干预朝政,咸丰特别在遗诏中宣布,由肃顺等八大臣顾命,以辅佐年幼的皇帝。但令这位先皇出乎意料的是,看上去颇有些自命不凡的肃顺等八大臣,在权力的争夺中,竟一夜间被两个女人击垮,朝中的大权最终还是落在了东、西二宫之手。自此,大清的朝堂上,两宫皇太后开始了以皇帝的名义行使太后职权的“垂帘听政”。同治本人也开始了永无休止的作为傀儡皇帝的政治生涯。

  早在咸丰驾崩前的弥留之际,就意识到在他死后,这两个已是皇后和贵妃身份的女人。

  按照清朝祖制,历代皇帝都是登基后即选陵址、建陵寝,同治登基自然不能例外。但令人费解的怪异事情又出来了,同治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两宫太后却一直不开口提修建陵寝一事。太后没有恩准,作为傀儡皇帝的同治自然不敢吭声。

  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因染上梅毒而撒手人寰,年仅19岁。

  同治驾崩后,由于无嗣继位,便由慈禧做主,将慈禧胞妹的儿子、同治的堂弟兼表弟、年仅3岁半的载接入宫中,并很快让其继承大位,年号光绪,第二年(1876年)改元光绪。

  光绪继位后,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因慈禧的专横暴虐而深感自己以后处境危艰,前程渺茫,遂于同治去世之后的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在宫中吞金自杀,卒年22岁。皇后自杀,举朝皆惊,无不为之扼腕痛惜。

  帝后先后崩亡,理应尽快归葬,但由于慈禧的专权,直到此时同治的陵寝尚未建造,帝后的梓宫只好移奉隆福寺暂安。

  同治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两宫太后却一直不开口提修建陵寝一事。

  由于此前的咸丰帝已葬于东陵,按照清廷祖制,作为儿子的同治理应葬于西陵。但这时权柄在握的慈禧却偏偏不理祖宗那一套规制,反而大行逆道,断然决定在东陵的双山峪为同治建陵。

同治

网络配图

  光绪元年八月,同治的惠陵开始在双山峪动工兴建,到光绪四年九月建成,建造工程仅用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整个清东陵的皇帝陵寝中,这座陵寝不仅建造时间最短,就其整体规格和质量而言,也是最为低下和次劣的。清东陵五座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就这样匆匆收场了。

  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后的梓宫在停放了5年之后,被一同葬入东陵界内的惠陵地宫。

  六十年后的1945年,同治帝后的惠陵被盗掘,皇帝的尸骨被捣毁,而完好如初,身体仍富弹性的皇后阿鲁特氏,衣服被剥光,腹部被剖开,肠子流淌了一地。盗墓者如此惨无人道的做法,竟是为了要得到当年皇后吞于腹中并被致于死命的一点点黄金。上帝无眼,苍天不公,一对生前境遇悲惨的男女,又突遭罹难,实在让后来者欲恨不能,欲哭无泪,为人世竟有这么多的不幸而悲天长悯!

  同治帝载淳,咸丰和慈禧之子,清朝第10代皇帝。6岁登上皇位,18岁开始亲政,亲政仅一年多,19岁便病死宫中。同治帝英年早逝,关于其病情和死因,历来说法不一。官书记载同治帝死于天花,民间却一直流传着同治帝死于梅毒的说法。对于当时的种种传言,清朝官方一直保持缄默,不予回应。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从《翁同龢日记》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同治是“走马牙疳”而死(是一种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对于沈渭滨教授的研究成果,历史学、档案学、医学史的研究者又是怎么看的?

  同治帝到底是不是死于梅毒?同治御医的后人和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民间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同治帝死于梅毒的种种故事。着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1923年所着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据李镇的解释,其实李德立一开始就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见还约另外一名外科御医会诊,两人一致肯定是梅毒。但李德立并没有奏明同治的生母慈禧,因为如实禀报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而知情不报隐瞒病情,也难免治罪。于是他假装糊涂,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对于李镇的解释,李德立的另一个曾孙李志绥则是另一种说法,当慈禧听到李德立的诊断结果后,强迫他宣布是天花,而且要用天花的方法医治,最终因药不对症才导致同治死亡。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卫东:关于同治帝的死因,至今仍然不能给出定论。因为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而且宫廷里的事情有太多忌讳,所以至今未能揭谜。作为李德立后人,李镇此说并非全无道理。

同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