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仪鸾殿位于中南海,纯一斋为中南海演戏场所,宣统三年三月十三日起,隆裕太后从紫禁城搬到中南海居住。这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隆裕太后也就无心看戏了,自八月十六日之后,再也没有宫中看戏的记载。
宣统四年的春节也是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没有了惯常的王妃命妇前来祝贺,就是正月初十日隆裕太后的生日、正月十三日溥仪的生日,都没有奏乐。根据升平署档案的记载:
正月初十日巳初二刻,老佛爷皇极殿受贺,中和乐伺候,中和韶乐。十三日辰正,万岁爷长春宫给老佛爷行礼中和乐伺候丹陛乐。乾清宫伺候中和韶乐(注:撤,未伺候)。(《集成》第49册,25818页)
也就是说,隆裕皇太后、溥仪皇帝过生日,本应奏丹陛乐、中和韶乐的,但由于逊位影响,都没有心情了———撤乐不奏。
祸不单行。宣统五年正月十七日,刚过46岁生日的隆裕皇太后病逝。这让紫禁城陷入更大的压抑之中。从升平署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丧礼情形:
正月十七日子初,隆裕皇太后慈驭上宾(摘子)。未正金棺奉移皇极殿。申初殓入。总管首领太监八十四名,领孝布八十四匹。金棺前举哀之人分两班,一班四十一名,二班四十二名。(《集成》第48册,25872-25874页)二月二十七日卯正三刻,隆裕皇太后由皇极殿奉移西陵,等待与光绪合葬。而国丧期间,紫禁城暂时用不着设乐之类礼仪。于是,二月十二日,升平署总管狄盛宝奏请“带领内学、钱粮处、中和乐、档案房里外人等挪移景山居住”,并于隆裕出殡的第二天搬回景山居住。
网络配图
前文所说的宣统七年六月一日的这次演戏,是为居住在长寿宫的瑜妃庆祝生日。瑜妃是同治的皇妃,根据慈禧遗命,溥仪应该是“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即以同治这边为主。但身为光绪皇后的隆裕依仗自己皇后的地位,根本不顾这一套,反而将同治三位皇妃打入“冷宫”。直到隆裕去世,这三位皇妃才有了出头之日。这次生日,办得颇为排场:
为庆贺长寿宫瑜主生日,六月初一日,漱芳斋伺候戏,连演三天。之后,内殿总管交下拟赏银一百两,总管狄盛宝尺头二件,首领四名尺头各一件,外学等就是三名三处共银一千六十七两。(《集成》第49册,26031页)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在逊位期间经历的丧礼,还有同治妃和自己亲生母亲的丧礼,后两人的丧礼,都在宣统十三年。升平署档案记载:(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庄和皇贵妃于三月初七日时升遐,摘缨蓝袍青褂三日,慈宁宫暂安三十五日。(《集成》第49册,26297页)
这年九月,因为御医范一梅被辞之事,光绪的瑾妃和溥仪大吵起来,由此直接导致溥仪的生母因害怕而吞鸦片自杀。紫禁城再次沉浸在压抑气氛之中:
宣统十三年九月初六日敬事房传旨,为醇亲王嫡福晋薨逝请定称曰皇帝本生妣,一切典礼:一,拟照成案,请皇上缟素十一日,于释服后请发;一,请皇上素服一年;一,期年内元旦,皇上受贺仍御礼服,惟不宣表,乐设而不作。(《集成》第49册,26316-26317页)
亲生母亲的去世使得溥仪那年甚至取消了在年前给臣工们赏“福”字的惯例,第二年春节期间的受贺典礼上也没有了音乐。这些,升平署档案里都有记载:
十二月十四日,上传今年赏福字未赏,明年照例赏。(《集成》第49册,26321页)
十二月二十一日,奏为请旨教导事。十二月三十日太极殿次岁中和乐伺候喜乐(瑜主传设乐不作)。正月初一日,太极殿受贺递如意中和乐伺候喜乐,奴才不敢自专,请旨教导,(瑜主传设乐不作)。(《集成》第49册,26321-26322页)
瑜主,是同治帝的瑜妃,隆裕死后,溥仪和她最为亲近。紫禁城这种压抑的气氛,直到第二年溥仪大婚时才被冲淡。
混乱:太监逃亡成风
尽管宫禁森严,但太监逃亡的事情在各朝都有发生。清朝咸丰期间,即使远在承德避暑山庄,也不时发生太监逃亡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溥仪逊帝居住紫禁城期间,太监逃亡的情况就更频繁了。
宣统四年,溥仪退位的第二年,是太监逃走的第一个高潮。年初,升平署总管首领太监95名,这年逃走的,有记录的就有6名:
五月初六日,中和乐太监王全兴点名未到,上头报逃走;十九日,奴才魏成禄谨奏,档案房首领报到,奴才处今有本处太监丁春广于五月十七日无故初次逃走,应交内务府派番役拿获,谨此奏闻;二十五日,内学太监王广和上头点名未到,报逃走。(《集成》第48册,25833页)七月初三日,奴才魏成禄谨奏内学首领报到,奴才处今有本学太监任得庆于七月初一日无故初次逃走,应交内务府派番役拿获,谨此奏闻。(《集成》第48册,25835页)九月十五日,奴才魏成禄谨奏,中和乐首领报到,奴才处今有本处太监刘长庆于九月十三日逃走,谨此奏闻。(《集成》第48册,25848页)十一月十七日,奴才狄盛宝谨奏,内学首领报到,奴才处今有太监吴连明于十一月十六日逃走,谨此奏闻。(《集成》第48册,25850页)
网络配图
按照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说法,大多数太监收入很少,“如果犯了过失撵了出去,那就惟有乞讨和饿死的一条路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太监逃亡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清亡国让他们觉得前途无望。“优待条件”第三款写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我的前半生》中说,“这时太监逃亡的事经常发生。太监们纷纷传说,到了颐和园之后,大伙全都活不成。”(《我的前半生》,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