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四光的爱国故事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2021-03-09 11:12:28 作者: 关于李四光的

  后人对李四光的评价是:李四光将一生奉献给科学,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李四光不妥协于国民党的权威、不迷信外国地质学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目标的信念,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前进途中的好榜样;李四光“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影响着现代青年学生,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揭秘李四光是哪里人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人,是蒙古族人,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为中国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贡献,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址工作的主要领导人。

  

李四光


  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李四光担任湖北省军政府实业部长,之后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所长。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早年的时候,李四光对化石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出了中国东部存在第四季冰川的伟大言论,他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派,专注研究该领域的所有现象,是当代科学家的模范。

  李四光很早就预见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发展需要铀矿资源,在中国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相信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里不可能没有这种资源的存在,关键是要做好石油的勘测工作。

  他提出在全国上下展开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到一个,而是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油区,李四光亲自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主任,以身作则,奋战在找寻石油的第一线,很多部下都被他这种精神感动,投入到更伟大的为国家奉献的战斗中去。

  李四光深感天灾给人带来的伤害,对于地震这种地质现象对于人类的毁灭性打击更是不能接受,他认为既然这不能避免,那就把危害降到最小,不能彻底控制地震,就提前做好判断,防患于未然,让人们及时转移。但是这项工作进行之中的时候,李四光就与世长辞了。

  关于人物李四光的故事有哪些

  李四光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我们想从李四光的故事中,探寻他成为一位著名地质学家的原因。

  

李四光


  关于李四光的名字,是众多李四光故事中,最为广泛传递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那么为什他要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四光呢?这是一个偶然间的意外,据说在一次考试中,李四光无意在姓名一栏填成自己的年龄是十四,于是他灵光一动将十改为李,心想:叫“李四”有点俗,他冥思苦想,突然间,教室墙上的正大光明四个字吸引他的目光,从此“李四光”便相传于世。

  李四光年幼时家中十分贫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有病卧床不起,家里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支撑,妈妈一人在家种田十分辛苦,年幼的李四光十分懂事,便每天帮助妈妈做家务,每天天微亮时,他就起床帮妈妈把水缸装满才去上学。

  李四光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学生,上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就觉得他有很多天分。一天,上对对子的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题:独角兽。同学们一见就蒙了,有说大马蜂的,有的说是小壁虎,还有的说是大老虎。各样说法莫衷一是。这时,李四光想了一会儿说比目鱼,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点了点头。他的说法也不是没道理,因为比是成对的意思,和独相对。

  1902年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学堂,少年有志者皆来武昌求学,消息传到黄冈,李四光便告诉父亲将要来武昌求学,最终在经得家人的同意后,独自一人便来到武昌学习,由于这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在学校李四光便发奋学习,1904年,李四光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官方选派到日本留学,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大阪高等工业学院学习,据说这所学校每年吸收中国留学生不超过10名,李四光考入这所学校于他的努力学习以及爱动脑和爱动手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在东京李四光注重的不仅是学习,更关心祖国的发展,他常到留学生会馆听报告、听演讲.在那里他结识许多民主革命家。在1905年7月他终于见到自己最敬佩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此后便加入同盟会,拥护民主变革。1910年,他毕业回国后,便被派往武昌县花林湖北中学任教。民主革命失败,袁世凯上台,李四光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梦想破灭后,又远渡重洋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44年,中华人共和国邀请李四光担任政协委员,共同致力于中国的发展,于是李四光经历几番波折后,回到中国开始致力于中国地质的研究。

  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是,1957年11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并没有完全愈合,他坚持返回了工作岗位。

  李四光将自己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他是我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是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了解到李四光的故事后,他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独立思考、习惯动脑、努力上进、发奋学习是成功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