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从小生活在农村,五六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在私塾里念书,课余时间,他还要帮母亲打柴,推磨,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太平天国运动后,洋务运动兴起,湖北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办起了新学堂,通过教授新思想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前来学习,李四光被深深吸引,他好奇为什么时间有如此多的东西需要人们探索,自己懂得又是这样的稀少,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李四光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的知识,他因为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学府里的人看中,李四光作为公费留学者,被派到日本学习造船技术,洋务运动提倡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李四光在日本过了七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辛亥革命爆发,李四光的爱国本能彰显无遗,他主动参军,参加了汉口保卫战,他亲自领导码头的工人和人力车车夫加入战场,走到前线。随后李四光因为功绩大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的部长。
李四光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辛亥革命失败。于是李四光将目光放到学术研究上,决定科学救国。他前往英国留学,先是学习采矿,后来学习地质,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为祖国出一份力。
因为留学的资金得不到支持,李四光一边在矿山做矿工,一边继续学习,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的六年时间里,他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果,毕业后他拒绝外国公司的高薪聘请,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关于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年轻的时候,他曾经被派到日本学习造船技术,后来又被派到英国学习待制,他不为国外的优越条件打动,决定回国回祖国效命。
李四光爷爷在地质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个荣誉,是通过发现大量实据推翻了外国人认为中国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言论,为我国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基础。
李四光爷爷热爱地质学,他在研究科学的时候总是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他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严格,就连走路,也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他常常教导学生,搞地质的常常要到外地工作,所以脚步的长短,就是测量土地、岩石的工具,他要求迈出的每一步距离都要相等,还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爷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走路不管快慢,都保持步调的大小一致,每迈一步就是0.85米。他搞科研,每天晚上都要研究到很晚,然后借着路边的灯光,骑车回家,爱人总是等他回家吃饭。有时候,工作实在繁忙,会忘了回家吃饭,他的爱人就让女儿去叫他。
有一次李四光为了写一篇研究报告,写到很晚,他在思考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女孩子站在自己身边,他并没有理会又继续埋头写报告,还轻声说,这是谁家的小姑娘,这么晚不回家,家里人要担心了。结果女儿埋怨道,爸是妈让我来教您的,您连自己女儿都认不到了吗?李四光听了恍然大悟,才跟着女儿回家。
解析李四光究竟弄明白了什么
李四光小的时候,在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块大石头,李四光觉得这样凭空多出来的石头很不和谐,就问村口见识最广的陈二爹,陈二爹告诉他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
李四光感到很不满意,这石头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他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个科学家,把这件事弄明白。李四光小时候上的是私塾,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堂,之后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技术,但是回到祖国后,没什么用武之地。
李四光就到英国学习采矿专业,他想学成后将铁矿开采成钢可以造船,一年后,李四光该学地质力学,他认为如果不知道矿在哪里,就达不到目的。回国后,他第一次接触了第四纪冰川这个概念,李四光意识到家乡的那块大石头,很可能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冰川运动改变地形这种外力作用下的变化,虽然对地貌的改变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处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陆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都知道,地球进入冰河时期后,温度骤降,整个地表都会被附上厚厚的冰,就像现在的南极大陆那样。1933年,李四光回到自己的故乡,对这块大石头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这是片麻岩,不是陨石。
而且在他家乡那一带地区,几乎没有片麻岩,那么这块奇怪的石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近的也要属秦岭,是什么力量让它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冰川,进一步考察之后,李四光发现一带广泛分布着冰川带来的砾石和黏土堆积物。在他的研究下,终于明白了小时候的石头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
对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评价是什么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是李四光早年间为他的学生写的悼词,这也是对李四光的评价。
李四光一生中,一方面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另一方根据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需要,将理论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与人民。自1920年从英国毕业归国后,他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地质力学的研究中,并创建地质力学派,致力于地质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为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发现与开采和经济、科学教育的建设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李四光根据防震减灾的需要,开始着手于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使其有了明显的进展,但不幸的是,1987年他因病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光辉的地质研究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