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接过白璧放在了座位上,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还用剑砍碎。这完全是在和项羽置气,把内部分歧公开化。这样的谋士,真不知道他的智谋何在?这个时候,刘邦、项羽都在关中,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项羽,仍然可以消灭刘邦集团。可是从此前的情况来看,范增说服项羽的理由是刘邦有天子之气!还是在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项羽看见秦始皇就说:我要取而代之。一个在位皇帝他都敢取代,他还怕那点儿“气”?!这种蹩脚的说辞,怎能抵得过刘邦一个“义”字!
网络配图
张良说服刘邦,先问:“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一下子就把刘邦的责任去掉了一半,面子留了一个全部。在应战还是上门解释的问题上,张良先问刘邦:“估计您的兵力抵得过项王吗?”刘邦清楚地知道,肯定不行,于是决定第二天赴鸿门宴。这才是一个谋士和主公的关系,主意是我出的,决定是您做的;失败了是我这个主意不好,像前边的守关,成功了是您决策的正确。后来,韩信要当代理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张良知道这时候阻止不了韩信称王,但他不明说,而是踩刘邦的脚,刘邦马上觉悟,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汉家集团内部一场危机。尤其是帮助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张良的主意是让他请来“商山四皓”。这四个人是刘邦想得到的人,但是他请不来,刘盈请来了,太子之位保住了。这件事情有后妃之争、未来的帝位之争,牵涉到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此类事情闪现过多少刀光血影?到了张良这儿仅仅是一句话,该是多大的政治智慧,岂是一个范增可比?
司马迁给两人的评价也是高下分明。给范增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好奇计”,大概只能出一个计策,还上升不到谋略这个层次上吧!而对于张良则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刘邦得到这个人,有可能也是天意?!《史记》没有为范增立传,并不是因为项羽集团的失败,项羽能够被列在《本纪》之中,说明司马迁没有以成败论英雄。季布、栾布能够立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明,范增在谋略方面,没有留下供后人效法的事例。
范增和张良相比,高下立分,陋劣立见,可以说,他和张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