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奇才张裕昆:被朝鲜文人赞为“王羲之”

2021-05-07 22:24:00 作者: 乾隆朝奇才张

  张裕昆连忙转移话题,问兄弟两人居何官职?李成仲回答说:自己是进士,兄弟是秀才。张裕昆议论说,朝鲜的科举制度强于清朝:“此中人汩没于八股中,更无可观”。他又拿笔写下:“现今官途甚难,学人出仕,等三十年,犹难作州县官。词林出身虽清高,非家道殷富培植不可。某退居林下,教子务本业,亦足自娱,何必慕名士之虚名,而不能副其实也。”这段文字巧妙地表达了张裕昆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例如,前面提到的进士宣聪就是如此。所以,张裕昆选择了经商教子,过着隐士的生活。

  话说至此,李君稷顺势向张裕昆提出:“先生必有诗文华稿,请一玩。”张裕昆答称多年笔砚荒疏,没有留下存稿,何况即使有也不敢呈览,以免贻笑大方。随后,张裕昆拿出《潘梅轩诗集》,问他们是如何找到这本书的。李君稷说是一个来自海州(今海城)的单姓生员拿给他们的,并且翻到书中《题张裕昆桐阴小照》处,指着题诗中“手把玉版爱谈禅”句问道:“先生果爱此耶?”张裕昆笔答:“禅家顿悟,别有妙解。”表明自己确实很喜欢佛教的禅宗。

  李氏兄弟向张裕昆告别时,双方约定:以后张裕昆如果有时间,请到朝鲜使团住地相会;张裕昆若是不在家,则请朝鲜客人到张家后边广发号当铺,或到城里长裕号、长春号店铺找他相叙。李君稷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数十日东寻西找,终未见一人。此子虽未见大可意,亦自肮脏朊略少城市态,谈说亦频频可喜,即其室中图书,足令人开眼。是日与仲兄相顾怡然。

  在以后的频繁交往中李君稷才知道,说张裕昆的学识“令人开眼”,只说对了一半而已。

  谁谓沈中无人士

  八月二十六日,李君稷打算去拜访张裕昆却因雨受阻,正当他闷坐房中心情烦躁之时,忽然听说张裕昆前来看望,将其迎入屋内,略作寒暄后,仍用笔谈。李君稷问:“方今天下,谁为第一文章?”张裕昆答:“愚困守家庭,实不知谁为第一,不敢妄答。”李君稷又问:“天朝以朱彝尊为文宗,果然否,毛西河淹博不减古之学者,而所论多与宋儒相反,今之君子以为何如耶?”

乾隆

网络配图

  张裕昆的看法是:朱彝尊著作虽然很多,而文笔不如魏禧、侯朝宗、施润章、王士祯和汪琬诸人,毛西河知识渊博,而生平喜好攻击宋朝儒学大师朱熹,因此影响了个人的声誉。他又补充道:“魏、侯两人文集现在犯禁,故不传。”魏禧和侯朝宗两人参加过抗清斗争,思想上不承认清朝的统治,并在其作品中有所表现。乾隆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大兴文字狱,在全国范围内收缴销毁有反清思想的书籍,所以张裕昆说“两人文集现在犯禁”,这也是宣聪等文人不愿会见李氏兄弟的原因。

  当日,李君稷在日记中再次写下感受:

  此日所与讨论者,不过膜外说话,不足尽其所有,而即其数转语也,觉透露面目,显有暮年穷庐俯仰感慨之意。古今书籍亦可知涉猎颇广,谁谓沈中无人士也。

  八月二十七日,李氏兄弟第二次回访张家,看到了张裕昆收藏的书法珍品:“淳化帖右军父子卷,玄秘塔、董其昌临黄庭经、松雪帖。皆非常品,玄秘、黄庭尤佳。”其中的“淳化帖”,又称《淳化阁帖》,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汇刻本,张裕昆收藏的“右军父子卷”,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因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故名。“玄秘塔”即《玄秘塔碑》,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作品。“董其昌临黄庭经、松雪帖”,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临摹的书法精品。李成仲对张裕昆收藏的这些书法绝品艳羡不已,鉴赏后评论道:

  “玄秘塔”最难佳品,而此帖不失颜公面目;董太史(即董其昌)笔来东者亦不少,而赝本甚多,此帖独得晋人笔髓,尽难得矣。

  九月初三日,李氏兄弟再次拜访张裕昆。由于彼此已经十分熟悉,所以朝鲜客人把话题由书法诗赋转向清朝的具体情况。例如,关于清朝的皇族姓氏,张裕昆答称:“本朝本觉罗氏,翻华姓为赵。”再如,关于旗地和民地的区别,张裕昆说:“旗地系自己买的,官兵有赏的,兵死则另给新兵;民地许旗下买,旗地不准民人买。”又如,关于汉军的来源,张裕昆的解释是:“国初,民人投顺,拨在旗下,故名汉军。”他的这些说法,不仅大致符合事实,而且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乾隆中期,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统辖,号称“开疆展土二万余里”,并且陆续设立镇西府、迪化直隶州(今乌鲁木齐市)、阜康、昌吉、绥来、宜禾、奇台等府州县。李君稷表示不相信:“开疆若至二万之远,则西域诸国当尽入内服,恐是传闻之过也。”张裕昆肯定地回答:“此系实事,并非传闻。建立安西府,新设州县甚多,有《王会图》可考。”既对朝鲜客人宣传了清朝的强大,又展现了他丰富的地理知识。

  双方谈兴正浓,到了吃饭时间,张裕昆“设小酌以待”李氏兄弟。张裕昆多喝了几杯,变得更加健谈。李君稷见张裕昆情绪兴奋,趁势提出:“弊邦僻陋,文籍鲜少,贵案上《经义考》及《楞严经》若蒙见惠,当以土宜数种为回礼。相契颇厚,冒羞奉凂,可许之否?”张裕昆当即痛快答应下来。

  李君稷得到两部书还不满足,又向张裕昆请教书中的问题来。他提笔发问:“‘首楞’是何义?”张裕昆答:“佛三十二相,不见首相,不过最上义。”李君稷又书问:“乞食是何道理?”张裕昆十分幽默地写道:“佛书檀施系一义,无所不施也。二先生要此数部书,仆独不施乎?”说到这里,三个人大笑起来,愉快地结束了这次会面。

  论文谈艺真风雅

  九月初八日,李氏兄弟与朝鲜使团官员柳景明同去张裕昆家作客。因为柳景明是朝鲜使团中的书法家,张裕昆通过李氏兄弟得其书法作品,所以邀请他前来做客。朝鲜客人发现主人做了精心准备:“东、西壁挂着数幅名人字画,南壁揭今皇帝(即乾隆)御笔。几砚炉碗,列觉净洒。”在主人的书案上头,还摆着一座古色香炉,上有明朝宣德年间的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