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后世普遍认为是武则天扼杀了襁褓中的亲生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从日后武氏大杀亲生儿子以铲除通往皇帝宝座的障碍来看,这是极有可能的。一个女人,为了自保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到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手,再加上美貌和智慧,就无往而不胜了。
起初,李治想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是期望能够得到元舅长孙无忌的支持的。夫妻二人也为此下了大量功夫。先是由武则天出面,派人送了十车金银给长孙无忌作为试探,长孙无忌竟然收下了。李治和武则天觉得苗头不错,双双来到长孙无忌府邸。长孙无忌也热情款待,气氛相当融洽。李治又当面授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以示笼络。长孙无忌也没有推辞。于是,李治趁机提出了废立皇后的问题,长孙无忌却不表态,将话题岔开。李治多次试探,均不得要领。实际上,长孙无忌不支持武则天的态度已经一览无遗。
为了与支持王皇后的长孙集团相抗,武则天不得不在外廷寻找支持自己的势力。中书舍人(正五品)李义府与李治有旧,但一向与长孙无忌不合,长孙无忌为了巩固权势,要将李义府贬出京师。李义府外表谦和恭顺,与人说话必面带微笑,但心计深刻狠毒,时人称他“笑中刀”,这便是成语“笑里藏刀“的来历。又因他柔而害物,称他为“李猫”。当时,贬斥李义府的文书即将在第二天发到门下省,李义府抢先得到了消息,向另一中书舍人王德俭(许敬宗外甥)求教。王德俭号称“智囊”,告诉李义府说:“圣上宠幸武昭仪,想立她为皇后。但碍于宰相反对,一直没有提出来。如果你能抢先上表,肯定能转祸为福。”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晚上必须在朝堂值班,称为“值宿”。当天晚上,值宿的是王德俭,李义府主动要求代替王德俭。就在这天晚上,李义府叩阁上表,请求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喜笑颜开,立即召见李义府。李义府不但没有遭到贬黜,还被超拜为中书侍郎(正三品)。于是,一大批为长孙无忌所压制的失意人,争先恐后地投奔到拥戴武则天为皇后的势力中。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李治召长孙无忌、李世勣、褚遂良、于志宁四位元老于内殿(李世勣称病未至),正式提出欲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褚遂良当即坚决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未闻有所过失,怎能轻易废掉?”
李治之前一直表现得天性仁厚、少有主见,很容易受他人操纵影响,但唯独在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锲而不舍。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既有他对武则天浓郁的爱,也有他对王皇后强烈的恨,更多的却是他要发泄长久以来被一干重臣挟制不得自主的怨气。
第二天,李治又召*商谈。褚遂良说:“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甚至以辞官来谏阻。此时,武则天正躲在帘后偷听,见褚遂良公然揭自己的短处,忍不住大声说:“为何不杀死这老家伙!”朝堂气氛顿时为之一变。李治下令将褚遂良拖下去,长孙无忌等重臣立即上疏劝阻。反武派前仆后继,来势汹汹,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样子。武则天事先笼络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亲信自然不甘示弱,雄辩滔滔。反武派和拥武派在朝堂闹得不可开交,双方精兵强将一一亮相。
奇怪的是,*重臣中只有李世勣始终一言不发。李治觉得有些蹊跷,便特意留下李世勣询问。李世勣精明过人,已经预料到武氏封后不可逆转,但他身为先帝重臣,不好公然支持儿子夺老子的女人,便圆滑地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可谓是一语点破梦中人,李治恍然大悟,武则天也茅塞顿开,马上派许敬宗四处放话:“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形势立时开始急转直下。褚遂良被贬出京师,发配往谭州。接着,李治下诏,以皇后王氏、淑妃萧氏谋行鸩毒谋杀武媚女婴,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幽禁。不过,这只是二人凄惨结局的开始。王氏虽被废黜,毕竟树大根深,有长孙无忌一班重臣的支持,又是李治的结发妻子,李治还曾经暗中去探望,将王氏居住的冷宫改名为“回心院”。
武则天深怕王氏死灰复燃,下令将王氏和萧氏各杖一百,再砍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骨醉”。二个女人忍受不了这样非人的折磨,哀号了好几天后,含恨而死,死后还被残忍地肢解。武则天还不解恨,改王氏姓为蟒氏,改萧氏姓为枭氏。直到后来唐中宗李显再次做了皇帝,觉得其母的做法实在太过份,以王皇后毕竟是父亲唐高宗第一位皇后为由,下旨予以厚葬,改回原姓王氏。
网络配图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李治临朝,命李世勣、于志宁为册立皇后正、副使,奉玺绶进武昭仪为皇后。武则天时年三十二岁。文武百官、四夷酋长朝贺在肃义门朝拜皇后,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而始。
次年(656年)正月,李治改年号“永徽”为“显庆”,喜悦和得意之情一览无遗。同月,太子李忠被废,封为梁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册为太子。
李忠长大懂事后,畏惧武则天,时刻担心大祸临头,经常穿着女人的衣服,以防备刺客。他还经常自己占卜吉凶,结果被人告发,于显庆五年(660)七月被废为庶人,移置到黔州,囚禁在当年废太子李承乾住的旧宅中。但武则天还是没有放过他,最终被赐死于流放地,年仅二十二岁。
至此,武则天由才人到昭仪,再到皇后,并立自己的儿子为大唐储君,一切目的均已达到,终于实现了当年“见天子庸知非福”的理想。这场重大变故,由后宫波及朝廷,牵涉进后宫嫔妃和众多朝廷重臣,可以说是白热化的交锋,血雨腥风,触目惊心。而这一切并非如后世所认为的那样:仅仅由武则天一手导演。当时形势一片混乱,朝野上下沸沸扬扬,情势汹汹,局面并非某个人所能完全左右。武则天只不过成为这场争斗中的唯一的受益者和最终的胜利者。无论如何,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