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面所说朱元璋“不征”越南的原因,都是表面的,朱元璋的“不征”真正原因不在此。“征”的话就要打仗,打仗肯定需要大笔的战争经费,而且路途遥远,是否能够速战速决未卜。朱元璋不想让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因为征打小小的越南受到影响,陷入“越战”泥潭,他需要争取增强国力的宝贵时间,把生产先搞上去,老百姓不能再饿肚子,要让他们拥护姓朱这家人。这是讨过饭、当过乞丐的朱元璋最先要考虑的国策之一,而且是策之重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用一切可能,创造有利于和平和稳定的国际发展空间。
但是,这真正原因并不是朱元璋不征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特别考虑的,我觉得还是自己屁下的龙椅,“攘外必先安内”,搞定“胡蓝党案”这些内乱,才是上策,不能让新生的朱姓江山出现任何动摇。如果有人乘机作乱,麻烦就大了,换回了一个拳头大的安南,却丢掉了“一桶江山”,不划算的。由此可见,朱元璋“不征”越南用心之良苦和无奈。为此良苦用心,朱元璋甚至不惜以缩小疆域,作为换取和平的代价。现在长城北面的大片土地本来都是可以控制的,而且以前的王朝在事实也控制了,但朱元璋当时劳民伤财、仅砌了个大围墙,即现在的明长城,以御敌作为战略,放弃主动出击、剿灭元朝残余势力的机会。所以,从明朝的版图上看,实际能控制的疆域并没有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网络配图
朱元璋定下“不征”越南的祖训,出发点是好的,本也无可厚非,但却让越南人误以为大明王朝怕它、不敢“平安南”,给大明王朝埋下了极其严重的隐患。朱元璋死后,让大头孙子朱允炆当皇帝,北方的燕王朱棣不服气,闹出了“靖难之变”。安南呢,也不闲着,国相派黎氏势力也发动了政变,黎氏集团干脆“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为‘胡一元’”,定国号为“大虞”。黎氏很聪明,当时派使者到“中央政府”,主动说明了“变天”的原因,称陈氏绝种,没有后人,胡一元才当安南国王的。刚当皇帝不久的朱棣,也不辨真假,对前来“报到”的黎氏集团使者的说法不作调查,就正式任命胡一元为安南国王。
但朱棣还是留了一手的,为了加强控制,他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安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这本十分正确、得当的举措,却因用人不当而砸锅。布政使司实施残酷统治,遭到了当地人的强烈反抗。在事发后,负责官员又处置失当,直接导致安南与明朝廷对抗升级。此时的明朝廷才想起“平安南”,不断通过武力进行镇压,但此时的“黎氏安南”不比从前了的“陈氏安南”听话了,大明王朝由此陷入了漫长的“越战”泥潭,不只没有把火灭掉,最后还把越南搞丢了。朱棣死后,到其长孙朱瞻基当了皇帝,朱瞻基不得不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撤销交趾政司,交由安南人自治,让他们独立了。
最后想说的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朱元璋当初立下“不征”之策是有其道理的,当时同在“不征”之列的,除了越南外,还有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这种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选择。但从最后让“越南独立”这一严重后果来看,这是一个绝对的败笔,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策失误!要知道,并不是什么周边什么国家都可以“不征”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保持“不征”的。有些时候,特别是在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疆域完整的时候,不能考虑太多,对潜在的危险和威胁,要除就得当机立断,永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