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胆略过人却过于残忍

2021-06-13 14:35:08 作者: 朱元璋最大的

  元末天下大乱,除了最终一统中土的朱元璋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大盐枭张士诚,志大才疏,而另一个人却成为朱元璋登顶的最大对手。

  他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府玉沙县人,治下在今天的湖北省沔阳西南的沔城。此人出身渔家。从各种记载中判断,陈友谅懂经史,通武事,胆气豪壮。但是,种种情形表明,他很有可能属于那种艺不算很高胆子却极大,胆子虽然很大心并不细且很黑那一流人物。

  元末天下大乱之后,陈友谅投奔到了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天完红巾军中,在丞相倪文俊部下做薄书掾,大概是主管总务簿册一类的小官。随后,逐渐以军功升任为元帅。听起来这个名头很吓人,当时却并不值钱。

朱元璋

网络配图

  元帅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职官名,春秋晋文公时,就已经称中军主将为元帅。唐初开始,元帅一般由皇子亲王担任,权任极重。后来的宋朝也沿袭了这种做法,大体上只有皇子才能出任号令一方的元帅之位。比如,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时,侥幸脱出的赵构,便被困在都城里的大哥宋钦宗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到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时,大约是觉得这个汉语的官名很威风,于是,最开始在边疆地区,后来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元帅府或者分元帅府,成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公署。为此,元末大乱时,凡是拉起一竿子人马的人,哪怕是阿猫阿狗,只要手里握有百八十个鸟人,便都会自称元帅,有壮胆吓人、自娱自乐的意思在里面。这种情形,和民国时期,手里有几只枪就会给自己任命一个“司令”,今天满大街都是“总裁”、“董事长”的意思差相仿佛。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位陈友谅不完全是虚张声势,他还真的掌握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部队。当时,天完国皇帝徐寿辉与丞相倪文俊合谋,把太师邹普胜排挤出了决策层。不久,这位丞相便大权独揽,露出不把天完皇帝放在眼里的模样。于是,皇帝徐寿辉准备重新起用邹普胜来制约倪文俊。倪文俊知道后,将自己一再提拔、如今已经独当一面的心腹陈友谅找来,商量着索性干掉徐寿辉,自己来做这个皇帝。

  谁知,就在倪文俊设下圈套,发动兵变,天完皇帝已经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之际,陈友谅却突然临阵倒戈,以保驾勤王的名义,率精兵三下五除二便打跑并在后来干掉了倪文俊,将他手下的力量全部收编到了自己手上。陈友谅就此成为天完国皇帝之下的第一重臣,不但握有重权,而且握有重兵。

  陈友谅虽然有保驾之功,名义上也相当冠冕堂皇,但却显然有悖于江湖道义。于是,后来便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

朱元璋

网络配图

  倪文俊召陈友谅在丞相府密议时,他的一个爱妾曾经出来招呼茶点。据说,当时已经30多岁的陈友谅向来不近女色,因此颇受部下拥戴。谁知,见到这位女子后,陈友谅惊为天人,一时间目眩神迷而不能自己。此后一连数日神魂颠倒,不思茶饭。因此,才有了反戈一击之举。于是,兵变平息后,陈友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前往丞相府抄家的兵丁之前,快马加鞭地赶到丞相府,将这位女子抢到了自己府上。后来,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兵败身死时,他的臣僚部下逃跑的逃跑,倒戈的倒戈,投降的投降,只有这一位女子为他自杀殉情。这段传奇是否真实,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或许重要,对陈友谅来说却是一点都不重要。原因是此人号称“素怀大志”。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许多此类素怀大志的人士,一般都会把别人的脑袋看得很轻。不管他们嘴上怎么说,但在内心深处,“宁愿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则是他们永远最真实的信条。因此,这种人大多都很有点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的气概。他们行起事来,一般只看自己需要与否,并不在乎割下任何妨碍了他们利益的人们的脑袋。这种人一般在江湖上大多声名狼藉,很难存身,却常常可以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可能是“行大事者不拘小节”、“无毒不丈夫”之类成语在中国官场与名利场上特别多的原因之一。

  我们无法证明陈友谅不属于此类人士。

  在这一点上,陈友谅与张士诚虽然大不相同,但一时间,似乎也是很成气候。

  公元1359年,即元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在干掉倪文俊的两年之后,再一次同室操戈,杀掉了天完红巾军最孚众望的重要将领赵普胜。

  又过了八个月,公元1360年,即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他以向皇帝汇报军情的名义,安排一个卫士用铁锤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由此,陈友谅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汉,改年号为大义元年,以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为都城。当年,陈友谅40岁。

  认真说起来,徐寿辉不是一个富有才略的人。

朱元璋

网络配图

  我们知道,红巾军是以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等为基础杂糅混合发展起来的,主要以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为号召。按照他们的教义,明王出世、弥勒下凡后,世间就会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众生平等,天下太平。当时,相信这一说辞的民众相当多。他们起事时,如徐寿辉一系的红巾军,就在后背上大书一“佛”字,他们被告知这样就可以刀枪不入,无往而不胜。假如不幸被杀死,则是因为自己心不诚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直到今天,此类梦呓性迷狂相当常见。在现象上看,此种情形的出现,常常与人民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艰难、无助、超出了他们理解与承受范围呈正相关的关系。就是说,二者之间是同比例消长的。我们对此应该并不陌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