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了给穷人治病,发明一道食物流传至今

2022-09-02 01:42:31 作者: 张仲景为了给

  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仲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从来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像饺子一样在中国人的食谱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冬至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还是作为团圆饺子,可谓百吃不厌。那么,为什么大年三十要吃饺子?饺子从何而来?谁发明的?

  跟其它美食一样,饺子也被赋予了传说和故事。如同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一样,人们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

  张仲景号称“医圣”,他曾被举孝廉,当过长沙太守,但光明磊落的他不愿意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所以舍弃官职,专门救死扶伤,钻研医学,最后在广泛收集医方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伤寒杂病论》影响了后世中医一千多年,被海内外医学家广为研究,按照学术水平的高度,可谓至今无人能及。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贫富,他都认真医治,一视同仁。如果遇到给不起医药费的,他免费看病。这么一个悬壶济世、医术高超的人跟“饺子”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是这样的,那年张仲景辞官归乡,从长沙回老家,回去的日子正值隆冬。走到家乡白河岸边,他见很多穷苦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顿时非常难受,但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办法。

  不过很快张仲景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他仿照在长沙行医的样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下锅煮熟,分给穷人。他叫这种“药”为“娇耳”,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

  据说大家吃了“娇耳”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人们的耳朵不再受冻,之前烂耳朵的人在吃了一段时间后,也完全康复了。

  张仲景就这样一直舍药,持续到了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大家欢欢喜喜庆祝新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仲景为父老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现在每到冬至或者大年三十,家家都流行吃饺子,就是这么来的。

  实际上,在民间,饺子的历史恐怕还要久远,可以追溯到女娲娘娘。

  相传女娲娘娘抟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人类的耳朵能够固定不掉,女娲娘娘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然后用细线把耳朵给拴住,用嘴咬着,这样就不掉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食。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相比女娲,我们更相信张仲景的故事。饺子的历史悠久是有考古学证据的。

  公元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发掘出了距今约两三千年的古代遗迹薛国故城。在古城遗址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原始的饺子,不过其形状更像现在的馄饨。

  公元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代墓葬里发现的三枚饺子,其颜色和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几乎无差别,距今大约1500年多年。当然,饺子出现在餐桌上,肯定要比唐朝早得多。

  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对饺子的喜爱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从古代延续至今,并且吃出来一种独特的饺子文化。

  我们从饺子的名称繁多就可以看出来。饺子在古时有“牢丸”“扁食”“匾食”“饺饵”“粉角”等多种别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等。

  “牢丸”的叫法最早出现在西晋,《饼赋》中说:“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古人用在祭礼上的牛羊豕三牲被称为“牢”,由此推测“牢丸”可能是以面皮裹住肉馅的圆形食物,类似今天的饺子。

  “月牙馄饨”也是三国魏晋时期的叫法,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这种月牙状叫“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但吃法跟现在的饺子不同,是连汤吃的,像现在这样蘸料吃要到唐朝。

  唐代的饺子已经变得和今天的饺子几乎一样,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叫“偃月形馄饨”。而饺子和馄饨在称呼上“分家”,大抵也是从此时开始的。

  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汴京的繁盛,就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还有“驼峰角子”。宋人周密所辑《武林旧事》中也提到了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的叫法。

image.png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的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到了元朝,饺子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传到了世界各地。元明时期,饺子称之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这里面的“匾”,就是“扁”,出自蒙古语。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春节习俗。明代之前,吃饺子是冬至的节俗。明之后,不仅冬至吃饺子,春节也吃了。

  春节吃饺子更有寓意,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史料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值得一提是尽管到唐宋时饺子有了独立的称谓,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饺子、馄饨这两种经典面食称呼还是经常你我不分。那么,饺子和馄饨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古时候,馄饨不称之为“馄饨”,而叫“饼”。西汉扬雄《方言》上说:“饼谓之饨”,意思是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如果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后来才称为“馄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