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展之计:精巧至极又影响深远,把宋、晋、楚、秦玩弄于股掌之间

2020-09-16 12:25:14 作者: 子展之计:精

长久以来,晋国一直把心力放在和楚国争霸的问题上,尤其是把焦点集中在晋、楚两国必争的郑国身上。郑国之所以成为晋、楚两国的必争之地,乃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缘故。

对于屡屡被大国征伐的郑国来说,这样的情况可谓是苦不堪言。早期晋楚争霸时,郑国虽然两强相争之下的牺牲品,所幸还能度过危机。然而,在晋楚争霸后期,郑国为了生存在晋、楚两国之间,可以说是一直在疲于奔命。所缴纳的贡赋已经让郑国不堪负荷,军事征伐更使之饱受威胁。光是这五年来,晋国联合诸侯伐郑就有五次之多,而郑国为了免去兵灾之祸,只好与晋国和诸侯们结盟四次,与楚国结盟一次。

郑国大夫实在已经无法忍受在晋、楚两国之间求生存的痛苦,于是群臣共同商议国家大计,得到的结论是——楚国弱于晋国,所以郑国必须归附于晋国,否则早晚要灭亡。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国战车剧照

然而,眼前的问题是,如何使楚国知难而退?

郑国子展提出了一个计策,其中有几个步骤:

一、向宋国挑衅,引来诸侯联军;

二、与诸侯结盟,迫使楚国来犯;

三、再与楚国同盟,激怒晋国;

四、与晋国结盟,借着晋国的兵力抵御楚国。

如此一来,必能与晋国缔结坚固的同盟关系。再加上最后一步——与晋国结盟时以重赂的方式,取信于晋国。

子展之计岂止是两手策略?甚至可以说是把诸侯们、宋国、晋国、楚国玩弄于股掌之间。

由此亦可见,郑国为了在晋、楚两国之间求生存,还得挑衅宋国、激怒诸侯、假盟于楚、重赂于晋,最后才能与晋国结盟,以免除兵患甚至亡国的危险。郑国有多么苦!子展之计,实乃迫不得已之计。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国战车剧照

子展的建议在获得其他人共识后,便从第一步——挑衅宋国开始。

果不其然,宋国在郑国的挑衅之下,旋即出兵攻打郑国。当宋国俘获了郑国的兵卒之后,郑国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因此出兵伐宋。郑国伐宋的结果,当然就是引来了诸侯联军的报复。

此时,一切都在子展的计划之中。我们都知道,军事行动随时都可能会有擦枪走火的风险,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惹来更大的灾难。子展之计,这仅仅是郑国为了确保能受到晋国的保护,而又不必经常周旋于晋、楚两国之间,冒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此时,包括齐、宋、晋、卫等国的联军,已经从各个方向包围了郑国。接下来,郑国就要执行子展计谋的第二步——与诸侯结盟。

晋楚争霸

前面已经提到,郑国是晋楚必争之地。一年前晋国与诸侯伐郑,楚军为此救援郑国,所以郑国亲于楚国。而现如今,郑国背楚与诸侯结盟的行为,正是要迫使楚国军队兴兵伐郑。

正如郑国大夫所言,此时楚国的实力弱于晋国,更遑论是面对包括晋国在内的诸侯联军了。可想而知,楚国如果贸然兴兵来犯,恐怕毫无胜算。

两年前秦国曾向楚国求援军,所以,这一次楚国理所当然地向秦国请求了援军。

令人意外的是,楚、秦两国的军队,所遭遇的并非是郑国的抵抗,而是郑简公亲自迎接的仪仗队,并且顺势与楚国结盟,进而带着楚秦联军伐宋。这便是子展计谋的第三步,其目的,就是要激怒晋国和诸侯们,并逼迫晋国倾尽全力地攻打楚秦联军。

晋国、楚国以及诸侯们,与郑国的互动,至此均如子展所愿。

与晋国结盟,是子展计谋的第四步。而郑国在与晋国会盟于萧鱼之前,已经先派遣使者向楚国摊牌——要求楚国要么与晋国谈和,要么以武力威吓晋国,如若不然,郑国将会与晋国结盟。

楚国在被郑国摆了一道之后,怒而囚禁了郑国的使者。此举当然也就意味着,楚国不同意郑国的要求。此时,晋、楚两国的战争已经“箭在弦上”。

另一方面,郑国在与晋国会盟的同时,把重赂献给晋国,其中有乐师、盔甲、兵器、兵车、乐器、女乐等。不论这些兵器、乐器代表意义为何,是否合乎“礼法”,结果晋国都照单全收了。

至此,子展的计谋已经宣告完成。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是否能如子展所愿,郑国与晋国能否有坚固的盟约,那就未必了。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眼看子展的计谋就要成功了,此时与楚国联军的秦国仍旧没有退兵,他们独自伐晋,差点坏了郑国的盘算。

那么,晋国和郑国既然已经结盟,而且楚国和郑国已经翻脸,秦国又何须独自伐晋呢?

笔者认为,秦国伐晋的主因,应该就是他们与楚国有着某种默契。虽然郑国已经与晋国结盟,但楚国仍然不想完全失去郑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秦国在晋国的西方,而郑国在晋国的东方,由秦国出兵,将会对晋军有明显的牵制效果,如此一来,楚国亦可以见机行事。

虽然秦军伐晋并不在子展的计划中,但所幸秦国的行为,并未对郑国造成多大的影响。秦国以偏师作战获胜,对大局并无明显的影响,只是在晋、秦两国的新仇旧恨上,又多添了一笔罢了。

事后看来,子展之计可谓是影响深远,算是为郑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休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