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猛将太史慈是什么身份?有人说他是一方诸侯?

2022-09-02 02:30:59 作者: 三国猛将太史

  三国猛将太史慈是什么身份?有人说他是一方诸侯?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大概都会非常敬佩他的舍生取义吧,印象中的太史慈应该是一个非常豪迈的人,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言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不过他的身份,很多人只认为他是一位江东猛将,地位就算再高也是别人麾下的将军。但其实,如果真的从他的地位而言,或许他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诸侯。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看。

  提起太史慈,或许读者们都记得他和孙策单挑战成平手的精彩场景,以及他在演义中临死前说的一番豪情万丈的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三国志》注引《吴书》原文为:“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后世对于太史慈的印象,基本都是重义轻生,慷慨豪迈的一员猛将。但笔者今天无意间翻看《三国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太史慈的身份,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员猛将,而更像是一方诸侯。

  生平经历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电视剧以及游戏中太史慈的形象要么留着一撮小胡子,要么是个小白脸,而实际上太史慈应该是个大胡子。(其实古人都有蓄须的习惯,差别只是胡子多少与美观。)

  太史慈青年时曾在东莱郡任主奏议事的属官,东莱郡太守与青州刺史有嫌隙,互相上书攻讦,谁的奏折先到就会在朝廷那先入为主留下好印象,州里的奏折已经先走一步了,于是郡中派遣太史慈去当投书的使者,赶快追赶。太史慈在洛阳公车门前碰到了州里送奏折的人,于是诓骗那人拿出奏折,检查一下署名题头之类的是不是都写好了,结果那人拿出来之后就被太史慈给毁掉了。然后太史慈继续骗他,说你把奏章拿出来给我看的,就算你去告状自己也有责任,要不然咱俩一起逃跑吧。那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和太史慈一起跑了,然后太史慈又偷偷跑回洛阳,将郡里的奏折递交上去,州里知道后再次上奏已经晚了。因为走章先到的关系,朝廷站在了东莱郡的一边。太史慈因此得罪了州里,避祸辽东,那年仅仅二十一岁,但也由此可见太史慈之心智机谋。

image.png

  箭无虚发的太史慈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时候,听说了太史慈的很多逸事,于是几次派人去太史慈家中慰问他的母亲。后来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正好太史慈从辽东回到家中,在母亲的告知下,决定去助孔融一臂之力。太史慈趁着围困不严密的时候混进城中,见到孔融后本来太史慈想趁着敌军不多,与对方交战,但孔融不听,后来敌军越围越多,已经打不过了,只能请救兵。于是太史慈每天早上出城,到城墙外面练习射箭,射完就回城,以此迷惑敌人,刚开始敌人还比较警觉,后来太史慈出来的次数多了,就不怎么注意了,于是有一天太史慈出城后,突然射死几个敌人,冲出了包围圈,请来刘备的援兵,拯救了孔融与北海。太史慈救孔融,孝义完备,智勇双全,堪称完美。

  北海救孔融

  后来太史慈的老乡刘繇在江南任扬州牧,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太史慈决定暂时去刘繇那里看看有没有好的发展,正好赶上孙策攻打刘繇,于是太史慈义不容辞就帮老乡对抗孙策。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太史慈单骑外出侦查,正好碰到孙策领着几个人也出来侦查,于是一番激烈的打斗,孙策夺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算是平手。要知道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武艺超群,太史慈与孙策战成平手,可见其身手也是非同一般。再之后,太史慈和刘繇跑到豫章郡(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先藏到芜湖里,后又躲进山中。

  孙策继续进讨,终于俘获了太史慈。太史慈此后效忠孙策,帮助他收拢刘繇死后(刘繇自己病死的)的败兵散卒,别人都说太史慈去了不会回来,但孙策很相信太史慈。果然太史慈在期限内顺利收拢残部,按时返回,其重义守信可见一斑。后来又抵抗刘表的骚扰进攻,将刘表的侄子刘磐打服了,不敢再来侵袭。太史慈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竟然贯穿手腕,牢牢钉在楼棼上,其勇武善射大抵如此。甚至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威名后,都曾经亲自写信招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image.png

  地位之谜

  关于太史慈的地位,不能仅仅把他当成孙策、孙权手下的一员猛将看待。通过《三国志》上的种种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太史慈也是汉末三国中的一方诸侯。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太史慈在《三国志》里是和刘繇、士燮合传,并且是单独具名成传。位于后妃宗室列传的前面,而大都督周瑜、鲁肃,以及所谓的十二虎将等等,列传都在宗室之后。我们知道,刘繇是东汉朝廷任命的扬州牧,是孙策在夺取江东之前这一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在汉末曾是一方诸侯,而士燮则是交州牧,是统领着广东广西以及云南、越南部分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后来投降孙权,使得吴国占据了交州广大的土地。同时这一章节里还提及了江东曾经的一个小诸侯笮融,属于刘繇的敌对势力,后被刘繇击败。那么太史慈和这几个人放在一起,很显然他也是一方诸侯。

  有人说太史慈是刘繇的部下,所以和刘繇放在一起说,但太史慈后来也投降孙策了,《三国志》中其他的降将,比如张辽、张郃、马超等也没单独立传或者和旧主的传在一起,怎么单单太史慈这疏忽了呢?况且古人写史书的时候是很注意身份地位的,陈寿在身份地位这方面拿捏得很准确,比如说《魏书》中在记叙玩曹魏历代帝王后,接着就写了曹魏领土上曾经出现过的诸侯,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吕布等等,这其中也有投降的割据势力,比如黄巾军残余势力的领导张燕,曾经差点杀掉曹操的张绣,以及割据汉中一心修道的张鲁。同样,《蜀书》中,在写刘备之前,先将四川的前任统治者,刘焉刘璋父子合传放在最前面。因此,太史与刘繇、士燮合传,就已经说明了他的地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