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战:薛仁贵骁勇善战为何却败给了吐蕃?

2022-09-03 05:48:45 作者: 大非川之战:

  656年12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後胜,杀白兰千馀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658年,吐谷浑内附,禄东赞怨忿,率锐兵击之,而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槊以虚实,故吐蕃能破其国。

  吐谷浑国破后,国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残落走凉州。

  唐朝精力不在此方向,因此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独孤卿云等屯凉、鄯,后来又以左武候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为诸将节度,以定其乱。

  很明显,唐朝在吐谷浑方向采取的是守势。

  其实唐高宗并非没有动过以武力解决吐蕃问题的心思,在边境上唐军也与吐蕃军队有过冲突,甚至还发生过苏定方率军远征西域路过吐谷浑时,以一千精兵突袭吐蕃八万大军,并斩杀吐蕃副相的战例。

  但是,在唐朝主要精力被牵制在东西两线时,其并没有多大余力对吐蕃进攻。而且唐军的一些将军也认为:吐蕃介在西极,臣恐师到,兽鼠山伏,捕讨无所得。

  因此一直到663年,吐蕃终于吞并了吐谷浑。

  吞并吐谷浑使得吐蕃实力大增,而且获得了进出西域的通道,663年后吐蕃军便与唐军偏师处于时不时的战争状态了。

  当时,西突厥问题虽已解决,但是唐军主力集中在高句丽和百济前线,为了彻底灭掉高句丽,唐军在吐蕃战线只守不攻。一直到668年,高句丽国终于被唐军攻灭,唐朝主力终于被释放了出来。

  但是大战之后,唐军需要休整,而且高句丽故地叛乱不断,留守唐军依然战事不修。唐朝是不会主动对吐蕃下手的,但此时已经基本将吐谷浑消化完毕的吐蕃却对唐朝发起了攻击。

  670年,吐蕃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

  这是安西都护府设立三十年来首次全面沦陷,唐高宗愤怒了,终于决定对吐蕃用兵。

  二:大非川之战

  西域沦陷后,唐高宗立即调回了在安东都护府的薛仁贵,由其统军负责对吐蕃的战争。

  薛仁贵是唐朝前期的名将之一,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中,先是因“斩贼将,系首马鞍”而闻名;后又在驻跸山大战中“著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而引起了在山上观战的唐太宗的注意。

  战后唐太宗亲自召见薛仁贵:嗟异,赐金帛、口马甚众,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令北门长上。师还,帝谓曰: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阃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皦将。

image.png

  从普通战士,到皇帝的亲信将领,不得不说薛仁贵的军旅生涯堪称传奇,不失为小说著作的最佳原型人选。

  唐高宗继位后,薛仁贵为驻防玄武门的主将,可见其地位之高。

  有一次,“山水暴至,夜突玄武门,宿卫皆散走,仁贵曰: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遂登门大呼,以警宫内”。高宗因而得以及时撤离,事后对薛仁贵称: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

  在唐军讨平九姓铁勒和攻灭高句丽的战争中,薛仁贵立有大功,更为唐高宗所信任。因此在对吐蕃的军事行动中,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薛仁贵。

  此次作战,对吐蕃的战争,唐军一共出动了五万精锐,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击之。

  阿史那道真为归化的突厥贵族,其统率的部众应该在西域方向,而真正在青海一线进军的是薛仁贵、郭待封部,战争目的是“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从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的名称来看,唐军此战的最低目标是击败吐蕃,并恢复吐谷浑的势力范围;最高目标是直至拉萨,一战而解决吐蕃问题。

  当然了,目标是远大的。不过唐军将领们却还是比较实际,真正的作战方针还是围绕最低目标展开的——即通过击败吐蕃军主力,号召吐谷浑部众迎故王复国。

  吐蕃这边,当时驻扎在吐谷浑的是论钦陵,经过了为期数十年的渗透以及七八年时间的全面统治,当时吐蕃已经基本将吐谷浑消化完毕。

  论钦陵是吐蕃名相禄东赞之子,其父在唐书中被评价为: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所谓虎父无犬子,论钦陵的军政才能不亚于其父,667年其父去世后,此人便把持了吐蕃的军政大权。而论钦陵尤其是用兵方面,也非常独到,堪称为一代名将。

  论钦陵的三个弟弟:赞婆、悉多、于勃论,也都是一方镇将,“皆有才略”。

  670年春,吐蕃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就是论钦陵一手策划的;为了应对唐军的报复性军事行动,论钦陵集中吐蕃军力,并整合了吐谷浑部众在青海一线以逸待劳。

  唐朝在四月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但是高原上大规模作战是唐军较少有过的,因此准备时间很长。

image.png

  尽管准备时间不短,但在唐军高级将领的人事安排上,还没开战就出了问题,这为后来唐军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唐军主将为薛仁贵,而副将为郭待封。郭待封是唐朝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而郭孝恪的来头可不一般。

  隋朝末年,郭孝恪参加了瓦岗军,后来随李世绩归顺了李世民;在击破窦建德关键性的虎牢关之战中,郭孝恪曾向李世民建议“固守虎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立有大功;唐朝经略西域后,郭孝恪为安西都护,648年因遭到龟兹国相偷袭,郭孝恪与其大儿子郭待诏一同阵亡。

  有着这样的父亲和大哥,郭待封在唐朝廷内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其后来也一直在河西、西域方向任职,出征吐蕃前为鄯城镇守。

  名将之后大抵都心高气傲,而且郭待封之前没有跟薛仁贵共事的经历,因此其担任平民出身的薛仁贵的副将,心里面是非常不满意的。史称:耻居其下,颇违节度。

  唐军抵达大非川后,将目标指向了吐蕃在青海的重要基地——乌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