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时期的一个完人,仅此一个!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01
古人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汉末、三国之交却出了一个完人,还被誉为那个时期唯一的完人。
这个人叫卢植。
卢植为人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志存高远,常怀匡扶社稷、救济世人之志,德行、操守俱佳,培养了几个大名鼎鼎的学生,比如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
刘备就不用介绍了,地球人基本上都晓得。
而这个刘德然,虽然在史料上没有留下多少印记,但《三国志》却记载他是刘备的堂兄,就凭这个身份,想必也不是一般人,何况他父亲刘元起,也就是刘备的叔叔,经常对妻子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至于公孙瓒,那更不是一般人,东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奋武将军,大破青州黄巾军的就是他,在那一战中,他仅有两万人,需要对付的,却是三十万黄巾军。
第一次PK,他就将对方斩首三万多,对方大败而逃时,他又率军追上,再次大败之,又是斩首数万,俘虏七万多人、车甲财物无数,可惜后来中了袁绍埋伏,失败后引火自焚。
02
据《后汉书》,卢植不但学问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个声如洪钟、身材高大的美男子。
身高七尺五寸的刘备,在当时已是鹤立鸡群的大个子了,卢植的身高是八尺二寸,还是个大酒坛子,一次能喝下一石酒,脸都不红一红。
这样的画风,完全是当武将的节奏,可他后来当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文官。
而除了是个经学家,卢植还拜另一位大儒陈球为师,跟他学习刑名法律,这样一来,他精通的就不单单是经学,还有律令。
《后汉书》说他品德高尚,到底有多高尚呢?
他的老师马融,也许最有发言权。
马融是著名经学家,也是当时的大儒,有“汉代通儒”之称。
作为外戚豪族,马融既有钱又会享受,家中歌女如云,不但节假日有表演,马融在讲课时,也让那些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
而在课堂上的卢植,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从未瞟过那些美女一眼,搞得他的老师也对他敬佩不已——这哪里是人,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具有这种“定力”的人,将来一定不得了!
然而,卢植学成后,并未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去做官,而是回涿州老家教书去了,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他这三个杰出的学生,就是那时候拜他为师的。
学成回家,远离“人间”,并不意味着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大事。
比如,据《后汉书》记载:
公元168年,汉桓帝皇后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因拥立汉灵帝刘宏有功而官拜大将军,把持朝政后想让鸡犬升天,为其族人封爵。
卢植立即以布衣身份上书,劝窦武“莫贪天功”,如今“四方未宁,盗贼伺隙”,还是“外崇训道之义,内息贪利之心,任用良能”要紧,这才是强干弱枝之道。
可惜,一心想为自己和族人谋私利的窦武,根本听不进去。
03
据《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远离尘嚣在老家教书的卢植,相当于半隐居,但因名气太大,当时又是用人之际,他所在州郡,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人才被浪费,但多次叫他去做官,他都没给面子,直到后来被征为博士,“乃始起焉”。
进入仕途后,连他自己都没想到,首次被重用,竟然要“感谢”扬州九江郡的蛮族!
那是公元175年(汉灵帝熹平四年)的事情。
那一年,扬州的九江郡蛮族发生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双全,便拜他为九江太守。
卢植不负厚望,到任没多久,就轻松地平定了叛乱。
然而不久,他就因身体原因,辞去了九江太守的职务。
不过,当他得知朝廷批准了议郎蔡邕(蔡文姬父亲)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即将启动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工程,完工后将把校勘好的儒学经典刻成石碑,然后立于洛阳开阳门外太学门口,他立即上书毛遂自荐,请求允许他参与这一工程。
实际上,卢植的身体并无大碍,之所以辞去九江太守职务,多半是因为对当官没多大兴趣,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做学问。
所以,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
然而,他的请求尚未被批准,庐江郡那嘎达也发生了蛮族叛乱,朝廷又第一时间想到了他,认为他在担任九江郡太守时,不但很快平定了叛乱,还对当地人有恩有信,深得百姓信赖和拥戴,于是拜他为庐江太守。
和上次一样,卢植一出马,叛乱很快就被平定,然后他就被召回了朝廷,被任命为议郎,主要工作,正是他所喜欢的。
从此以后,在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所在,位于洛阳南宫,建筑高大华丽)的办公室里,卢植和蔡邕、马日磾、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开始紧锣密鼓地校勘儒学经典,同时参与《汉记》的续写。
蔡邕等人建议启动的这个工程,史称“熹平石经”,又因立于太学所在地而又叫“太学石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校勘、抄刻的是《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一共二十多万字。
光是抄刻就花了八年时间,抄刻在46块石碑上,每块高三米多,宽一米多。
干了一段时间,汉灵帝刘宏觉得,光让卢植做学问,实在有些浪费人才,再说与其他工作相比,写书并非那么紧要,他还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便将卢植转为侍中,迁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