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萧规曹随”,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对“开元盛世”有什么影响?中国知识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宋璟,就不得不提及与他同一时期的大唐名相姚崇了。唐玄宗正是重用了这两名贤相才奠定了“开元盛世”的根基。颇具趣味的是,这两位贤相的人生经历倒也蛮相似的,就连施政纲领也相差无几,以致于后人打趣道这是唐朝的“萧规曹随”。
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人,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作为名门之后的宋璟,从小就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唐高宗调露年间,年仅十七岁的宋璟进士及第,授义昌令后又升任监察御史,从此步入官场。
唐睿宗景云元年,宋璟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生平第一次成为宰相的宋璟,碰到的却是无能的唐睿宗。当时的太子李隆基受到了太平公主势力的压制,为了帮助李隆基摆脱这样的困境。宋璟联合了姚崇,二人秘密上疏睿宗,请求把宋王、豳王外放,太平公主与驸马安置洛阳,收回岐王、薛王统领的御林军。可惜事情败露,二人受到了太平公主势力的排挤,唐睿宗被迫罢黜二人的宰相之位,将二人外放地方。
后来太平公主失势,二人才被继位的唐玄宗调回中央。资历更老的姚崇任宰相三载有余,后为宋璟所接任。宋璟接任后,延续了姚崇时期的大部分举措。比起姚崇执政顺乎潮流,违背潮流,皆随机应变,从不墨守成规,懂得变通之道。宋璟更多的是坚持“守法持正”,按法制律令行事的行事风格。正因如此,只要是姚崇时期施政措施实践证明是正确、行之有效的,宋璟决不随意变更。用宋璟自己的话来讲:“情既无穷,故为之制度,不因人以动摇,不变法以爱憎”。
姚宋之间“萧规曹随”的案例有很多,比方说姚崇任相之初就提出“不追求边功”。宋璟上任后对镇守边境的将领的一举一动十分注意,防止边将制造事端邀功请赏,即使要给褒赏时也非常谨慎,避免引发攀比之风与连锁反应。当时的突厥发生内乱,可汗被杀,碰巧蕃使节郝灵荃得到了默啜首级后回到京师。自以为立了大功的郝灵荃想着封官授爵,但是宋璟几经思虑后,取消了对郝灵荃的封赏,直到一年之后才授予郝灵荃右卫郎将。宋璟延续姚崇的这一作法是有深层次的考虑,如果大肆封边之功,很容易造成戍边将领权势过大,后来的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大肆封边,才造成安禄山势力膨胀。
姚崇的“十谏”当中有一条是抑止外戚,这点宋璟也延续下来了。开元七年,王皇后父亲王仁皎去世,王皇后兄长王守一是驸马都尉,请求玄宗同意为其父建造一座高五丈一尺的坟墓,玄宗同意了。朝中大臣都觉得有违礼制,可没有人敢于上奏反对。唯有宋璟和同朝宰相苏颋上疏,指出厚葬与否,是俭和奢的大事,“俭,德之恭;侈,恶之大也”,超越礼制,厚葬不可取,认为革除厚葬才是至孝正道。唐玄宗最终接受了宋璟的劝谏。
除了延续姚崇的政策之外,宋璟也绝非像曹参那样百分百的延续萧何的政策。事实上,宋璟身上有一点恰恰是姚崇所没有的,那就是他的识人之能。姚崇在位之时,有卢怀慎在旁为其识人用人,比起卢怀慎宋璟的识人之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可以看到其人的长处,还能看到其人的短项。正是如此,宋璟可以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使得人尽其才。
用人方面,宋璟很像唐太宗——“用人如用器”。当时他看到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有才略,善广词,但在思想和性格上又不太合乎正统,“若全引进,则咎悔必至,若长弃捐,则才用可惜”。宋璟根据他们的特点长处,分别让他俩担任渝州刺史和硖州刺史。
正直、秉公办理、善于纳谏也是宋璟身上为数众多的优点。岐山县令王仁琛,是唐玄宗继位前的藩邸故吏。唐玄宗念及旧情,想要授予王仁琛五品官职。宋璟知晓后,上疏谏阻,请求由吏部考核,按制度办理。最后唐玄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听从宋璟意见。
正是在宋璟、姚崇这样的贤相的帮助下,唐玄宗才得以开启“开元盛世”,成就了君臣三人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