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完人”,不仅是诗人更是忠臣!

2022-09-07 19:55:50 作者: 一个真正为国

  在泰州,范仲淹花了很多心思去搞沿海筑堤,并重修捍海堰,后世称此地为“范公堤”。然而,就是在泰州的这段时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了。在守孝期间,范仲淹得到了晏殊的赏识,被安排去了应天府,当一名老师。没多久,他又被晏殊引荐到京城,当了一名京官。

  范仲淹以为人生的高光时刻就要到来临,然而,接下来面临的却是“三进三出”的坎坷生涯。

  到京城后,范仲淹担任密阁校理,别看官不大,但却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因为,能够常常见到皇帝,也就有了很多大展拳脚的机会。然而,那年的宋仁宗年纪还小,所以,日常政务几乎都由太后代劳的,也就是说,能做主的只有太后一个人。

  有一次,皇宫操办太后大寿,宋仁宗便带文武百官进宫叩拜贺寿。群臣觉得皇帝是个家事、国事不分的人,有些不合礼制,但是,也不敢发出异言,哪怕是礼部官员,对此也一言不发。这时的范仲淹就按捺不住了,等到大寿结束后,便上书皇帝,指出了这件事的做法有些不妥:

  “好皇帝要做的是,明白家、国的界线在那里,更重要的是维护好国君的威严。”没成想,范仲淹说了皇帝还不够,还要说太后,觉得太后应当结束问政,并将君权还给宋仁宗。不过,范仲淹很快意识到自己说话还是有些欠缺,于是,就又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

  “具官范某谨斋沐再拜,上书于资政侍郎阁下 :某近者伏蒙召问:‘曾上封章,言朝廷礼仪事,果有之乎?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因避席而对日:... ...’”范仲淹在道歉的同时,也不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但是,后果可想而知,太后对此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将范仲淹从京城调离出去,贬去河州府当通判。

  这就是范仲淹的“一进一出”。

  直到1033年,太后驾崩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宋仁宗这才把范仲淹调回京城,让他担任右司谏一职。职责不难,无非是掌箴诲鉴戒,以拾遗补过。但是,对范仲淹来说,至少还有大展拳脚的机会。结果,范仲淹又因为废后一事,得罪了宰相吕夷简。

  皇后平时对后宫管理得很严厉,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日,因为一个妃子不小心打到了皇帝。结果,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一群人在那里小题大做,让皇帝一定要废后。废后可是大事,万万不可儿戏,范仲淹对此很是不平,先是在朝堂上和宰相大肆争辩,但没有讨论出结果。后来,写了一份奏折,准备上书劝皇上不能废皇后。

  结果,范仲淹还没来得及见到皇上,宰相吕夷简不知耍了什么手段,愣是讨来了圣旨,直接把范仲淹贬去浙江桐庐,让其担任知州一职。

  这就是范仲淹的“二进二出”。

  但是,范仲淹一点也不怕,他相信靠自己的实力还能再杀回京城。果不其然,因为政绩突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国子监一职,没多久升为吏部员外郎。

  吏部一点也不好当,是个容易得罪人的差事。而且,此时的朝廷,宰相吕夷简培植了不少羽党,操纵着朝政。范仲淹为了让朝廷恢复太平,便提出官制改革。结果,朝堂马上就掀起了门派之争,也就是历史上的“景佑党争”。

  可以说,范仲淹根本不是吕夷简的对手,很快被打压了下来。就这样,范仲淹又被贬黜,这次贬到的地方是江西饶州。

  这就是他的“三进三出”。

  此时,已经四十七岁的范仲淹,一路向南,望着周围的美景,内心百感交集,不由得写了一首诗: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过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郡斋即事

  不久,范仲淹的朋友梅尧臣给范仲淹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

  乌之谓灵者何?噫,岂独是乌也。夫人之灵,大者贤,小者智。兽之灵, 大者麟,小者驹。虫之灵,大者龙,小者龟。鸟之灵,大者凤,小者乌。贤不时而用智给给兮,为世所趍;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于修途。龙不时而 见龟七十二鑚兮,宁自保其坚躯。凤不时而鸣乌鵶鵶兮,招唾骂於邑闾。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 ...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劝范仲淹以后尽量少说话,不要多管闲事,至少不要学乌鸦报忧,要像报喜鸟那样。对此,范仲淹对此作了回复,他还是以《灵乌赋》为标题: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全文读下来,不过表达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是这八字箴言,传唱了千年。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话说,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与,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怀庆朔堂》,范仲淹在诗中说道: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

  魏介心领神会,于是,就把小鬟买来转送给了范仲淹。并且,南宋的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曰:

  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并且,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可见,此事的确是真实发生过的。

  公元1038年,范仲淹在越州创办了一家书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学子。而远在千里的朝堂,却是一片混乱,不过几年时间,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总是攻打大宋。然而,大宋朝廷是个重文轻武的地方,尤其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的几十年,北宋都没有发生过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