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冯太后吵了一跤 最后竟然选择出家了

2022-09-12 16:35:28 作者: 他和冯太后吵

  献文帝为什么要出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献文帝不管不顾杀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奕,哪怕是亲生母亲,这冯太后能轻易原谅了他吗?当然不能,从此之后,献文帝和冯太后之间的感情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裂痕,这不仅影响着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皇帝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那就是出家、禅位。献文帝真的想皈依佛门吗,他打算禅位给谁?这个决定跟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关系?答案是,有。公元471年,年方十八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提出,说因为自己笃信佛教,对朝政事务不感兴趣,一心图个清静,不想当皇帝了,决定禅位于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

  信佛教竟然信到连皇帝都不想当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说:拓跋弘聪明睿智,少年老成,性格刚毅果断,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和佛教,经常找一些文人学士跟和尚来,一起谈论佛理和玄学。他还不喜欢富贵,常常流露出想要脱离尘事甚至出家的念头。魏晋时期,一些文人把黄老之学和儒学结合起来,发展成为玄学,其中有些人偏重黄老之学,有些人则偏重儒学或者佛学。献文帝拓跋弘显然是黄老、玄学、佛学都喜欢,更加偏爱佛学一些。拓跋弘要是光跟文人雅士以及和尚们谈谈玄学佛学也就罢了,问题是他已经远远不止于一般人的清谈、玄谈,而是彻底付诸实践,索性连皇帝都不想当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是真心的吗?

image.png

  佛教在三国两晋时期得到了迅速传播。它在北魏有特别大的发展,就和皇室成员的笃信有密切关系。大名鼎鼎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分别在北魏前期和后期开凿的,里面的精美石雕佛像,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拓跋弘当皇帝之后,信得更加虔诚。京师平城本来已经有许多大庙,为了庆贺皇长子拓跋宏,就是后来的孝文帝诞生,拓跋弘下令在平城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永宁寺,造了一座底座非常宽大,高三百多尺相当于现在七十多米的七层宝塔,时称天下第一高塔。又在天宫寺建造了一座相当于现在十米高的释迦牟尼像,“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佛教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浮屠”也作“浮图”,就是宝塔。由于建造高层建筑技术难度大的关系,不少七级浮屠只是外观七层,实际上里面是五层。不过这永宁寺确确实实是七层。七十多米相当于现在一座二十层楼,在没有起重、提升机械之设备的古代,其难度之巨大可以想见。

  拓跋弘也没有白信佛教,他确实比较善良。就在杀害李奕兄弟之前的一年,正月里一些州发生饥荒,他降诏“开仓赈恤”。他在此前的公元470年三月降诏说,百姓因病而苦,常常死于非命,使他痛心疾首,夜不能眠。献文帝要求各地广泛召集好医生,想尽办法多采好药,救护众多患病的老百姓。可以向全国宣布,老百姓凡是有病的,当地官府要派医生到家诊治,该用什么药,一律供给。不但免费看病吃药,官府还要派医生出诊,只要病情需要,用多少药统统公费!这种医疗保障的广泛性和彻底性已经超过了今天,在当时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不论北魏各地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做到多少,至少献文帝这个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小编相信一定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执行了。

  皇帝笃信佛教到了甚至不想当皇帝的地步的古怪事,历史上也不是完全没有。比拓跋弘晚四五十年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就信得不得了。拓跋弘还只是想想而已,后来并没有坚持实行。即使实行了,不当皇帝,也不至于真的出家当和尚,估计是弄个什么闲散的“王”,在宫里成天跟文人雅士和尚们谈玄论佛而已。梁武帝可是来真的了,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那是真正付诸实践了。他曾经于公元527、529、546、547年四次到寺庙舍身,说是非要当和尚不可。其实他知道肯定有大臣和太监会千方百计把他从庙里弄回宫里来,一天都不会耽误。他也知道,宗室里、大臣中不会有哪个敢趁皇帝舍身到庙里当和尚的时候出来争夺皇位,那是找死。谁都明白六十三岁的皇帝闹出家是为了向佛爷表明自己的虔诚心迹,再有就是皇帝年事已高,希望佛爷多赐给若干年阳寿。皇帝是顶层集团的总头目,许多贵族、大臣、太监以及各色人等都是缠绕在皇帝这棵参天大树上的藤蔓,或者大树庇荫下的小草。所以这棵大树万万不能倒,否则他们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损害。

  梁武帝第一次待了四天就被接回宫来,这次朝廷没花钱。从第二次起,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估计庙里还没有人拥有如今已经普及了的商业头脑—都是朝廷花大价钱把梁武帝从庙里赎出来的。当然哪个庙也不会说,你们拿钱来,我们才能把皇帝放了。谁敢说这话他有几个脑袋?当然都是大臣、太监们自觉自愿恭恭敬敬送上去的。钱还不能花少了,要不然皇上面子不好看。皇帝值多少钱?那是无价的!少了拿不出手,连太监也脸上无光。反正花的又不是他们自己的钱。样子总要做得好看点,越真诚越好。做样子有时候也挺要紧的,也算得上是一门学问或者艺术,因为有助于树立皇帝的光辉形象。庙里也不能马上就收钱。佛门清净之地,即使真心想要,也总要摆摆圣洁的样子,等大臣、太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最后才勉为其难地收下。皇帝也不会大臣拿钱一赎就出来,说不定还要训斥太监几句,多少还要再待几天表示诚心诚意。最后实在是被大臣、太监劝得没法子了,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计,只好回去继续当皇帝。

image.png

  第四次出家时间最长,当了三十七天和尚。这后三次的赎金总计花了四万万个钱,就是修个巨大的金菩萨像也足够了。萧衍第四次重新回到皇帝宝座之后就不再闹腾出家的把戏了。大概由于当时已经八十三岁在庙里当和尚身子骨有点吃不消,反正意思也到了。世上许多事情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究竟那是什么意思,那就看当事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当然旁人其实也明白这究竟他是什么意思。反正大家都心照不宣就是,这也是一种意思到了的意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