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一生历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

2022-09-12 19:03:39 作者: 文彦博在历史

  你真的了解一生历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的文彦博是怎样一个人吗?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文彦博从小就聪颖过人,21岁进士及第,先后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封潞国公,一生历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出将入相五十余年。

  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纵观文彦博的一生,在艰难漫长、变幻不定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无不显示着其令人叹服的机智和果毅,让他在关键时刻屡屡出奇制胜,名震四夷,不论身前身后都赢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一)少小砺修养律己成大业

  文彦博名中的“彦”字是聪明好学的意思;“博”是博学多闻的意思。文彦博出身官宦世家。童年时代的文彦博,聪敏好学,严于律己。据说,文彦博小时候有两只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个罐子里放一颗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磨砺身心、修身养性。这种从小养成的严于律己的“童子功”,渐渐地刻画在他人生的阅历上,使他在位居高位时,依然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方位,对上对下都做到了谦恭有序,从不以势骄人。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因仁宗无子,文彦博曾和富弼一起建议早立储君,虽然仁宗答应了他们的奏请,但因故推延。

  后来,仁宗从宗室之中选定了英宗,并由韩琦等人辅助登基,英宗对文彦博说:“朕之立,卿之力也。”

  文彦博连连推辞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

  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对我是有恩的。

  神宗时期,有人又提起仁宗立嗣与文彦博的功劳时,文彦博还是用以前对英宗的话来答复神宗。

  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丙吉、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是功臣。

  从拥立英宗这件事上,文彦博深知自己是为社禝安危出发才那样做的,无论皇帝怎么感激,做臣子的都应该安守自己的本份,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挟恩自重。

  神宗熙宁二年,陈升之拜相,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神宗以文彦博为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就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在哲宗时期,老年的文彦博已经身历四朝,作为朝廷重臣,倍爱尊宠,但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九十岁时参加一次殿试,哲宗皇帝是主考官,他是副考官,他一直恭敬地站在一旁协助皇帝。哲宗看他颤颤危危,就对他说:“太师,你年纪这么大了,请坐下来休息休息。”他谢恩之后,仍然不就坐。

  文彦博就是这样一个知规矩、懂礼数、守本份的人。他知道自己无论当多大官,这一切都是赵宋王朝给予他的。自己对皇室有过怎样大的功劳,都是做臣子的职份。在政权的塔顶上只有皇帝一人高高在上,无论这个人是贤或愚,是小或老,其他人只有仰视的份,只有敬重的心。否则,只能是功高震主,造成皇帝对你的担忧。

  这种定位,是长期严于律己、知书习礼的结果,也是历任皇帝对文彦博的忠心从不怀疑,并把他奉为股肱之臣的秘籍。他以无比谦逊、恬淡忠诚换来了皇帝的信任,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文彦博即便有些小过失,也完全可以躲在“忠心”这把安全伞下安然无恙。

  文彦博小时候的另外一则故事,彰显了文彦博机智聪明的一面。文彦博与小朋友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深深的树洞中。众童无计可施,文彦博却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水满而球浮出。这个故事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有头脑,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离成功也就一步之遥。成功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虽然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遍布坎坷,但对一个懂得权变而又沉着冷静的人来说,也只是多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周折而已。

  机遇来临时,文彦博的机警即刻在“大事不糊涂”上显露出来。

  至和三年正月,宋仁宗突然病倒,外界对病情一概不知。身为当朝相国的文彦博向皇帝的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病情,被史志聪以“禁密不敢漏言”为由拒绝。按说,史志聪做的没错。但文彦博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情形非常特殊,仁宗无子,也没有预立储君,一旦暴薨,群臣无首,后果难以预料。文彦博想到此,怒斥道:“你们这些人因为服侍皇帝才得以出入禁苑,却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你们想要干什么啊?从现在开始,你要随时向我们报告皇帝的病情发展情况,不然我就军法处置你。”随后,文彦博与同为宰执大臣的刘沆、富弼商议,从当日起三人吃住在禁宫,以便随时了解皇帝病情,处理突发情况。后来果然发生了守卫宫禁的士卒,告发宫禁长官都虞侯图谋叛乱的事件。

  文彦博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迅速查明事情真相后,请来刘沆共同在判词上署名后,下令将那名诬告的士卒杀了。事实证明,让刘沆共同在判词上署名,不仅使文彦博避免在日后落下“个人专权”的嫌疑,而且也使仁宗消释了对他怀有个人目的的怀疑。这种谨慎细致、冷静机智、行事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文彦博在政治的漩涡里伸展自如、游刃有余。

  文彦博做文官有政绩,做武官也颇有大将风度。人们往往以为,文人带兵难免失之柔弱。但文彦博任枢密副使时,面对众多突发事件,却依然能够做到安然自若、处变不惊。

  一次大雪之夜,文彦博款待宾客饮至深夜,当班的士卒心怀不满,就把官衙的木栏折断用来烤火。当值日官把事情禀告文彦博时,座上的客人都吓得胆战心惊。文彦博平静地说:“天气实在太冷,准许他们折井栏烧来御寒。”说完,文彦博神色自如地和客人们继续饮酒。原想闹事的役卒,没想到文彦博会如此处理,怒火也就没处发了。第二天,文彦博查出带头折断井栏的士卒,罚以杖刑后,把他开除了。细细想来,如果当时责罚过严或者牵扯面大,很有可能激发矛盾,引起兵变。但文彦博的冷处理,却好比以水浇火,瞬间熄灭了士卒的不满情绪。事情虽平息,但不能姑息养奸。他仅是处理了带头闹事者,没有把范围扩大化,为的也是以儆效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