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韩信能调动四十万大军?

2022-09-15 04:58:39 作者: 揭秘:为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韩信是西汉名将,号称“兵仙”。他与“人屠”白起、“战神”李靖、“武圣”岳飞一起,并称为“兵家四圣”。

  刘邦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陛下能带10万大军。”

  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见说错话了,连忙拍马屁:“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韩信情商确实不高,但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古代名将中能排到前三。在决定楚汉命运的垓下之战中,韩信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部队,达到40多万,对项羽的10万大军形成了绝对优势。最终,韩信率军击败了雄心勃勃的项羽,并对项羽残部穷追不舍,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其实,动不动就调动数十万以至于百万大军,是秦汉隋唐时期很常见的现象。

  秦朝名将王翦在灭楚之战中,出动了60万大军。秦始皇征伐岭南,派出了50万大军。秦朝末年,刘邦攻占西楚都彭城时,所率领的诸侯联军达到了56万。隋朝时期,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更是一度出动了100万之众,还不算担任后勤保障的200多万民夫。

  可是,到了清朝时期,将领们能够指挥调动的兵力大幅度下降。有清一代,几乎没有一次性出动10万大军的战例,更别说数十万清军一起出现在战场上血拼了。

  清朝晚期的湖南人左宗棠,以书生带兵,身经百战,跻身历代名将之列。1859年,左宗棠被曾国藩派到家乡湘阴招募军队。左宗棠当时在湖南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招募了5000余人。左宗棠将这5000余人命名为“楚军”。

  在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左宗棠率领楚军开启了一生的事业。

  左宗棠打了20年仗,期间他所指挥的军队不过一两万人马。哪怕是打激烈的收复新疆之役,左宗棠号称8万人马,实际上也只有5万人。这5万人中,参与前线作战的约4万人。其中,刘锦棠率领的老湘营属于主力部队,仅有2.2万人。

  秦汉时期的全国总人口,不过数千万人。清朝时期的全国总人口,达到了4亿人。清朝时期人口总量增长了10倍,生产力水平也大为增加,为什么能够征集的军队数量不升反降呢?

image.png

  一方面,是因为在秦汉隋唐时期,国家没有常备武装力量。平时,青壮男丁都在家里务农,从事生产。到了战争时期,国家就临时召集他们入伍作战。这种征兵制度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问题,又解决了行军作战的问题。国家还不用负担常规部队的日常训练和后勤保障——甚至连士兵使用的武器装备,国家都不管,得由士兵自己筹备。这样一来,国家召集军队就没有多大的压力。

  而到了清朝时期,国家组建了常备武装力量:八旗军和绿营。国家不但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武器装备,还得给官兵发薪水。如果军队的数量太多,将会对国家财政形成巨大的负担。所以,不光是左宗棠,就连康乾盛世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等人,指挥作战的部队也仅有数万人马。

  另一方面,与将领的个人风格有关。韩信喜欢大兵团作战,带的兵自然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左宗棠则信奉“兵在精不在多”,不愿意带更多的军队。在收复新疆之战中,左宗棠为加强战力、节饷减粮,对西征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减,从12万人裁减到5万人。结果,西征军的战斗力不降反升,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