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怀慎为什么会被说成是混饭吃宰相?死后两年仍令唐玄宗泪奔

2022-09-15 05:47:47 作者: 卢怀慎为什么

  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他无治国大才 还被讥为混饭吃宰相 为何死后两年仍令唐玄宗泪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代唐玄宗开元时期,朝中名臣众多,比如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他们都被玄宗重用,共同打造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但此时,跟姚崇等同朝为官的大臣中,有一位宰相,他并无治国大才,还被人讥讽为混饭吃宰相,为何却被唐玄宗赏识、而且在他死后两年仍令玄宗泪奔?他究竟凭什么让一国之主感动?本期分解。

  说实话,这位宰相确实不够出名,也没什么治国安邦之大才,但他的历史地位却很高,比如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把他同姚崇并列;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把他同姚崇、张九龄并列。可见他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

  他名叫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卢怀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曾任灵昌县令。卢怀慎少年时,就很与众不同,他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曾感叹他的才气,说他前途不可限量。后来他勤奋读书,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在武则天时期,历任监察御史等职。

image.png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恢复唐朝。中宗在位时期,卢怀慎有两次上书皇帝被后人称道。第一次是在中宗刚即位时,他将其母武则天迁居上阳宫,为了表达其孝心,他十天就去朝见80多岁的母亲一次。卢怀慎时任侍御史,他进谏道:“昔日汉高祖称帝后,五日朝见太公一次,是因为他以布衣身份得到天下的,故将尊贵归于父亲;如今陛下遵循成法、继承皇位,怎可效仿汉高祖?何况陛下从这里到上阳宫来往频繁,万一有愚人或者歹人进犯车驾,该如何对付?愚臣认为应将太后接到内朝,这样陛下也尽了孝道,也可以免去陛下来去的麻烦。”然中宗没有采纳卢怀慎的建议。

  第二次上书是在景龙年间,卢怀慎改任右御史台中丞,又上疏朝廷,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三条主张:

  其一是,诸州都督、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县令等任职不满四年,不能迁官。政绩优异者,可加赐车马裘服,可提高俸禄,可派使节慰问,可下诏书劝勉,要等到有公缺之时再加以提拔。对于毫无政绩、贪婪暴虐者,则要免官放归乡里。

  其二是,要将那些员外官中有才能的,可以担任地方长官或高级僚佐的官员,一并加以升迁,让他们在地方上出力,由朝廷核查他们的政绩。若年老有病不能任职的,一切停罢,使得贤者与不贤者能截然分开。

  其三是,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者,罢官不到十年,不得加以录用。

  他对皇帝的劝谏可谓苦口婆心,每条建议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甚至用圣人之言加以劝勉。他这样说道:

  孔子曰 “苟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意思是,即便是圣人孔子主持国家政事,也得三年才会很有成绩。何况普通人呢?接着又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每隔三年就要考核政绩,经过三次考核才决定对官员的提拔表彰或罢免惩罚”。并以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为例,说他在郑国为相,变更法令,颁布刑律,第一年众人怨恨他,想杀他,三年后国人才感德而歌颂他。子产也是贤人,他治理国家尚且需要三年才有成绩,何况平常的人呢?

  他接着阐明,如果民众知道官吏任职不长,便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迁官日期不远,也就不想竭尽他之所能为民办事。所以卢怀慎主张各级官员任职不满四年不能升职。

  卢怀慎主张选拔优秀的人才,官不在多,在于有没有才能,“官不必备,惟其才”。他指出当时官员太多,结构臃肿,每年为官员们支出的俸禄就多达亿万之巨,耗空了府库,所以必须削减冗员,唯才是举。

  他又指出,当时有贪污受贿、残害平民的官员,虽然被流放贬官,但很快就升迁回来,仍然作地方长官,被委任在岭南、沙漠等边远地区,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他们内心中自暴自弃,未必有侮改之心。圣明的君主对于万物应该平分恩泽没有偏向,用有罪的官吏治理远方,等于是给奸人恩惠而遗弃了远方的民众。远方州郡,哪点辜负了圣明教化,要单独承受这种恶政呢?边境地方夷族与汉人杂居,恃仗险要之地,山高皇帝远,更容易叛乱,更难治理,如果长官没有治理的才能,就会使平民流亡,甚至成为盗贼。由此说来,才能平庸的都不能治理好边远地区,何况奸猾的官吏呢?卢怀慎这项提议可谓很有真知灼见。

  以上疏奏虽然比不上后来姚崇给唐玄宗提出的治国十大策略,至少在官吏的任用选拔上很有见地,可惜唐中宗没有眼光,对卢怀慎的提议不予重视,很少采纳,不然,开元盛世说不定会提前开幕。

image.png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任卢怀慎紫微、黄门两省平章事,出任宰相。 714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遭到御史弹劾,并申报立案。李业为舅舅向皇帝求情,唐玄宗便命紫徽省、黄门省复审。卢怀慎与中书令姚崇上奏道:“王仙童的罪状清楚明白,御史的弹劾并无冤枉之处,不能对他放纵宽宥。”唐玄宗遂命结案,从此皇亲国戚的气焰收敛了不少。

  715年,卢怀慎被正式拜为黄门监,并兼任吏部尚书。当时,姚崇因儿子去世,告假十余天,倒致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对此无从决断,惶恐不已,向玄宗请罪。唐玄宗道:“朕将天下之事委托姚崇,只是想让卢爱卿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而已。”

  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把朝中许多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他为“伴食宰相”,伴食就是陪伴着别人吃饭之意,通俗地说,就是跟着别人混饭吃,只吃饭不办事。后人便用“伴食宰相”比喻碌碌无为的官员。

  但卢怀慎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才不及姚崇,不跟姚崇争功争斗,这已是难能可贵、因为自古以来,有许多才不如人者,不但不主动让贤,还为了自己的利益权力,跟别人斗个你死我活,从而把朝中弄得乌烟瘴气。从这点看,卢怀慎不愧是一位贤人、君子。而且他虽办事没有多大能力,但一直给朝廷举荐贤能,比如后来的宰相宋璟,他都是极力推荐的。所以他被司马光如此称赞:“姚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