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两大才子结局为何都凄惨?一个被诛十族,一个被冻死

2022-09-15 06:37:35 作者: 明初两大才子

  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蒙古族统治中原期间,有很深的种族歧视观念,作为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当时的他们对汉族文化也不是很推崇,不管是黄老学说还是儒家文化,他们基本都是秉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还有诸多压制。到了明朝,虽然政治生态风声鹤唳,动辄就是上万人被杀,但是整体来看,老朱家对读书人是比较重视的,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恢复,让天下读书人倍受鼓舞,一大批读书人普通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方孝孺和解缙两人,前者被称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后者则成为明朝首任首辅,并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堪称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书籍。

image.png

  对于每个时代而言,能够有一个让天下信服的楷模是非常幸运地,明初一下子就出现了两个,让人不得不相信天要明朝兴。可以的是,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把我这样的机会,朱棣在猜疑、嗜杀方面与朱元璋一脉相承,先以诛十族的酷刑杀掉了方孝孺,而后又暗示锦衣卫将已经在狱中待了五年的解缙除掉,而除掉的方式竟然是灌醉之后活活冻死。

  首先,说一说方孝孺。

  方孝孺也算是出自书香世家,父亲在朱元璋手下也做了一段时间不大不小的官员,可惜被朱元璋在空印案中冤杀,所以严格来说,他与朱元璋有着杀父之仇,但两人都是默认的回避此事,方孝孺还想在朱元璋手下讨个一官半职,朱元璋则很爱惜方孝孺的才能,只是在见面以后,朱元璋感到方孝孺过于年轻,才先发配他到京城之外的地方敦敦苗。

  不过,方孝孺尚未等到被召回,朱元璋就已经一命呜呼上了天堂。朱允炆继位以后,立刻将方孝孺召回到身边,凡事都向他请教一二,而且朱允炆的仁厚与方孝孺的仁政治国思想不谋而合,两人大有携手建立儒家大国的趋势。在这期间,方孝孺在朝廷的地位无人能及,朝廷颁布的政策都有他的影子,在朱允炆的无条件支持下,此时的方孝孺风光无限,他距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但有时候上天就是残酷的,在方孝孺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朱棣树起了“遵祖训,清君侧”的大旗,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允炆失败失踪,方孝孺坚守文人风骨,拒绝帮助朱棣书写登基诏书,并身穿孝服,怒骂朱棣为反贼。朱棣一气之下,杀方孝孺十族,根据统计共有837人收到牵连而死。

  其次,再来说一说解缙。

  与方孝孺相比,解缙的出身更高,他的父亲、母亲、祖父都是读书人,父亲、祖父还都在科举之中有所斩获,而且解缙也是有名的神通,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据史料记载,他十岁出头就已经能够吟诗作对、熟背四书五经并通晓其中的原理。

  解缙19岁进入翰林院成为有着“储相”之称的庶吉士,并得到朱元璋的青睐,可谓是少年得志。在朱元璋的鼓励下,他写下了著名的《》《太平十策》,结果玩过了火,惹怒了朱元璋,直接调任他当了监察御史。按理说,这也是不错的岗位,拥有考察百官之权,结果他还是不老实,又替别人写奏折,竟然在胡惟庸案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替李善长喊冤,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回了老家,而且十年之内不允许回来。

  到了朱棣时期,他是为数不多的向朱棣低头称臣的文人,受到朱棣的高度重视,他曾经表示“我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朱棣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创立了内阁,解缙是首批入选内阁的成员之一,而且是实质上的首辅。他在朱棣执政期间的修订《太祖实录》《列女传》深得朱棣喜欢,而后又主持编纂旷世之作《永乐大典》,这些工作对当时的文人影响巨大。

  然而,解缙无论怎么折腾,始终是个文人,离开这个领域他真的就不太擅长了,《永乐大典》尚未完工,他就乱入太子储君之争惹毛了朱棣,直接将其逮捕入狱,五年后,朱棣暗示锦衣卫将其杀掉,杀掉的方式就是灌醉以后埋在雪里面活活冻死。

image.png

  最后,再来说说为什么朱棣容不下这两位才子。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在战火中出生、成长,后世普遍认为他是与朱元璋最像的一个人,而且他是通过造反夺取王位的,所以他容不下这两位才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朱棣权力欲望极重且生性多疑,会果断除掉一切隐患。正如刚刚所说,他与朱元璋性格相似,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方孝孺拒绝为其写登基诏书,还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辱骂他,以他的性格是不可能容忍的,而且方孝孺一再试图激怒朱棣,朱棣苦战四年,自然不能接受。而解缙也直接试乱入太子储君之争,这在哪个朝代都是拿命在赌博,显然解缙的运气并不好。

  第二,朱棣执政理念与两人不合,他们的遭遇有一定的必然性。朱棣从小就待在徐达常遇春等名将身边,被封为藩王以后,也是面对情况最复杂的北方边境,因此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方孝孺是最正统的儒学坚守者,一直主张仁政治国,解缙虽然没有方孝孺那么偏执,但也是极力推崇儒家的仁德思想,这与朱棣的执政策略并不相同,所以在对安南的问题上,他才与朱棣产生分歧,事实上这件事也是他与朱棣关系破解的开始。

  第三,两人书生意气都比较重,政治抱负比较理想化,并不适合涉足官场太深。两人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在文坛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官场不是文坛,他们的这些学术在官场上能用的不多,有时候反而成为他们的绊脚石。比如说方孝孺,如果朱允炆在与其商量对策时,能够劝说朱允炆暂时放弃南京城,然后集结兵马再图反攻,而不是坚持与南京共存亡,朱棣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再比如,解缙如果安心的休书,时不时的接受朱棣的咨询,他有很大可能会善终,但是他却选择了主动入局,最终害了自己性命。而促使两人做出这些不太理智的行为,就是儒家倡导文人气节与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当然思想肯定是值得提倡的,只是两人少了一份圆滑,注定无法在官场上善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